摘 要:民航作为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国家战略行业,是经济升级版建设的重要领域,是航空科技与现代交通有机结合的特殊产业。民航院校通过推进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创建行业发展需求的科教创新平台,构建服务于民航强国建设的协同创新体系,以全面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 民航强国 民航院校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谋划和推动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还特别强调了推进协同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同时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构建服务于建设民航强国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民航院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有效推进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协同创新是改革创新的战略选择
为促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提出并于2012年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全面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011计划"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加速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2011计划"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继"985工程"和"211工程"后,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旨在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四种类型协同创新中心。我国高校逐步开展了协同创新工作,设立了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培育新兴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参与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协作共建技术研发基地等,初步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2013年4月,北京大学等单位14个高端研究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首批名单,并获得优先扶持。湖南、江苏、四川等省制订了高校协同创新的有关支持政策,并建立了各省的首批省级若干个高校协同创业中心。
协同创新是实现一流创新成果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是对高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出的新命题、新任务。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高校、科研院、企业、主管部门等相关主体联合参与的,有引导、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有动力机制的基于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升级版活动。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研项目,共享优质资源,展开深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协同模式,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实施协同创新不仅是实现大学功能的有效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担当,也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
二、协同创新助推民航行业转型升级
民航业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民航事业飞速大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民航大国。2012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促进民航业发展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当前,我国正加快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重点推进持续安全、大众化、全球化等三大战略,其目标是全面建成安全、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适逢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国民航业务必通过机制创新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破解行业发展难题,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以实现整个民航业的创新发展。
建设民航强国,关键在人才,基础在科教,根本在创新。实现民航强国的关键在于民航科教事业的创新。民航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度高,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准军事性,行业系统性极强,安全生产运营要求高。但全行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航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因素。当前,国产大飞机项目的研发制造与适航审定、新一代导航技术研发与应用、绿色生物燃料的研制推广、航空节能减排、民航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等课题需要行业技术创新;低成本航空公司运营、通用航空发展、机场规划建设、完善安全规章标准体系、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升航空安全管理技术和航空服务水平等课题需要行业管理创新,临空经济区建设、空域资源管理改革、加快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推行"空铁通"、"空地联运"等课题需要民航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空军、交通等相关部门共同谋划与通力协作。针对这种现状,需要民航主管部门、民航院校、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系统、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相关机构或单位进一步加强协作,通过构建民航协同体系来解决,凝聚行业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让行业内外的智力、技术、信息充分释放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民航生产力、解放和增强民航行业活力。因此,大力实施"科教兴业、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协同创新来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民航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三、协同创新推动民航院校内涵式发展
我国民航院校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在办学过程中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了现代化民航教育培训体系,其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覆盖行业各个领域,是民航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支撑和引领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历史性贡献。近年来,民航院校将先进航空科技与现代交通运输两大学科有机融合,与国内外航空公司、航空制造商、航空培训机构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在组织管理、培训内容、师资力量、远程教育、境外合作等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推行产学研合作中也有诸多成功实践范例,为建立民航协同创新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民航院校在行业协同创新中具有先天性优势,但同时存在条块分割、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困难,有产学研合作不深入、不全面的现象。
当前,同民航先进国家相比,同民航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民航面临的挑战与民航科教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民航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科技创新的水平,服务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民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民航院校以建设民航强国为目标,通过汲取国内外协同创新的经验,坚持特色与个性化发展,从体制、机制、观念和环境多方面进行探索,积极构建服务于民航强国战略的民航协同创新体系。民航院校推行协同创新,是学科发展与融合的必然,是贯彻实施教育部"2011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科教兴业战略,着力推动科教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加强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民航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载体。
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服务民航强国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理念,加强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推进民航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民航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担当起人才科技支撑民航发展的重任,既是民航科教事业面临的良好发展契机,也是民航院校在建设民航强国历程的职责使命。民航院校作为中国民航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跟科技进步潮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结合国际民航发展最新导向,立足于服务建设民航强国战略,将协同创新确立为民航科教事业的重要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行业特色与办学优势,抢占先机,抢抓机遇,转变创新方式,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实施协同创新,探索建立适应于行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平台,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战略性航空产业高地。
民航院校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确定协同创新方向,广泛吸纳行业内外有协同意愿的优势力量,着眼于民航院校的办学特色、行业优势和特色学科领域,聚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确立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方针,通过对接民航系统及航空产业各科研院所、对接国际航空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等,通过分层次、分类型地重点培育组建面向航空科学技术前沿、民航文化传承创新、民用航空产业、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分工明确、协同作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无缝对接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努力实现创新资源深度共享、创新项目深度合作。
民航院校通过深层次、多模式、立体化、系统化的民航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汇聚行业、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加快民航行业创新要素集聚,对封闭、分散的智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作支撑,着力推动跨学科研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完善理论联系实际机制,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开展行业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课题联合攻关。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组织管理协同、人才队伍协同、学生培养协同、科学研究协同、资源成果协同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改革,科研组织,学校资源配置,科技人员评价体系等。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才管理制度,着眼于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建立健全行业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团队、基地、机制,搭建开放合作创新基地。通过推进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组织模式改革,实现科学与技术互动、底蕴与技能兼顾、深度与广度并重,逐步构建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行业协同创新体系,从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全面促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民航深入推进协同创新,搭建切合行业发展需求的科教创新平台,努力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打造行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竞争优势显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从而实现办学发展方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科技创新体系的变革、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切实提升服务民航强国建设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民航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张洪,中国航空器拥有者与驾驶员协会(AOPA)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