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机场在其停车场的不同出口设立了2个24小时服务岗亭,并为其安装了指示灯箱,方便旅客在夜间寻找。在运行初期,服务岗亭将为旅客提供咨询、车辆充电、饮用水、应急药箱、爱心伞等服务。未来,还将根据旅客实际需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24小时服务岗亭是天津机场为打造多样化停车服务迈出的一步。事实上,为了更好地解决旅客抵达机场“最后10米”的问题,天津机场近年来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停车场服务品质,满足旅客对停车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例如,机场先后引进了ETC、“停简单”等智能系统,启用了反向寻车功能以及支持微信、支付宝等多种电子支付手段。总结起来,这些优秀做法可以被归纳为两条,一是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智慧停车,二是通过人性化服务实现暖心停车。
智慧停车并非新概念,2015年就被称作中国智慧停车元年。所谓智慧停车,即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随着机场旅客增多和停车规模扩大,在智慧停车这件事上,各机场可以借鉴商场的成熟经验。一般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都配有地下停车场,有的停车场结构复杂,车位“盘根错节”,如何让顾客快速、准确地找到车位同样是商场要解决的难题。北京的朝阳大悦城通过“先离场后支付”缓解车辆出场拥堵情况,深圳的万象城引进了“智能寻车及引导一体化系统”,二者都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智慧停车。2017年,天津机场联手“停简单”,打造停车资源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其合作伙伴与朝阳大悦城选择的恰好是同一家。可见,借助技术平台、实现智慧停车已成为解决停车难的共识,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好的停车服务不应止步于有位停车,还要让旅客舒心停车,放心停车。完备、周到的停车服务需要机场设身处地为旅客着想,充分考虑不同的停车需求。例如,从停车场到出发大厅的动线设置是否合理?长时和短时的停车位分布是否科学?此次天津机场设立服务岗亭后,在短短5天内就接受了相关咨询约2000条。这一方面证明了岗亭“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旅客对停车还有很多疑问,有大量需求。下一步,机场应认真分析旅客提出的问题,继续改进停车服务,给机场停车注入人性化的温度。
另外,除了在供给侧发力,做好停车服务还可以通过控制有效需求的方式。完备的机场公共交通有利于降低停车位的使用需求,也顺应了绿色机场的建设要求。机场可以加强宣传,鼓励旅客在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抵离机场。
停车场是很多旅客来到机场的第一站,停车场的体验关系到旅客对机场的第一印象。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最后10米”更从容。(《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评论员徐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