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客机开放手机禁令在大势所趋之后,终于在2018年初成为了现实。虽然不能用乐大喜奔来形容百姓对它的接纳,但是信息所到之处还是非常受人们的欢迎。
从旅客的角度上讲,这是百利无一害的好事。毕竟在手机如此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时代,几个小时的手机关机,对一些有硬性需求的旅客,还是非常的不方便。航班中的几个小时,除了看看报纸之外,只能用睡觉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如果机上可以使用飞行模式的手机等电子设备,那一般的旅客可以在出行前用手机或者便携式电脑等下载一部电影,也可以在飞机平飞之后,旅客在乘务员的指导下用手机连接机上Wi-Fi,体验社交通信、视频通话、空中购物、资讯浏览等上网服务。既可以打发机上的闲暇时间,又可以让自己在娱乐中度过,一举两得,公务旅客或者商务旅客也可以用飞行中的时间来处理一些急需要的事务,可以做到于公于私都有利处。
从航空公司的角度来讲,好处有,风险也在。先说好处,航空公司可以在开放手机使用之后,慢慢缩减机上报刊杂志的配备,减少飞机的负重,也减少乘务组为旅客发放报纸的程序,还可以减少安全员在航班检查中对旅客使用手机的监控带来的服务冲突和投诉。飞机上配备报刊杂志将会逐渐被手机登移动设备取代,报刊杂志退出飞机上的历史舞台也将是大势所趋。
说到风险,这是航空公司必须要全面做好的应对工作,必须确保飞机飞行的绝对安全。因为没有了安全,一切都是空谈。“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为0。”中国民航局2017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8月至2017年9月30日,我国民航实现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85个月、5400多万小时,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安全纪录。五年来,中国民航累计实现运输飞行4100多万小时,未发生运输航空亡人事故,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约为0.0872,其中美国为0.0220;我国民航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为0,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0074。“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我国凭借良好的航空安全纪录,稳居世界民航前列。”
不能因为开放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禁令,而给安全带来任何的风险。所以需要民航总局和航空公司以及旅客三方的大力配合。旅客可能只明白其一,至于后续添加的附加条件和相关限制,旅客不甚了了。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使用过程中,需要各家航空公司对旅客的耐心指导和关注,特别是在开放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禁令初期,旅客和航空公司都处于摸索阶段,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各种大或小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好坏,有可能成为后续推进这项开禁令的意见和情况参考。比如说在飞机平飞之后可以使用手机,大多数旅客都需要乘务员的指导和帮助,无形中会增加乘务组的工作量;再比如说个别旅客如果不遵守相关规定使用了移动信号,乘务员如何快速的识别?等等。妥善的解决好这些分散乘务员注意力的工作,进行机组的有效分工,才能确保旅客的机上娱乐和航班的空中安全各得其所。
作为旅客,也要明白,机上手机禁令的开放,是必须遵守相关条件的开放。无论何时,在飞机上娱乐休闲不是最终的目的,安全才是最大的需求。所以,在机上手机禁令开放的初期,一定不能越界,不能有大胆的想法和大胆的做法,这会给自己和整个飞机都带来不必要的危险。虽然,几年来,美国和欧洲已经陆续开放了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但目前的开放也都是添加了附加条件的,那就是在飞机行驶中只能用飞行模式,而不能打语音电话,而且一些航空公司要求在起飞和降落阶段不可以使用手机。的确,飞机开放手机使用,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需要相关的政策准备、技术准备等很多工作要做,也需要旅客的善待和良好的耐心。
但无论如何,2018年初,中国民航已经迈开了机上“手机时代”的步伐,让旅客有机会享受到空中休闲娱乐的新体验。在航空公司全力开放“手机禁令”的同时,也应拿出作为旅客的善意配合,这样才能让中国民航的机上“手机时代”平稳的来临和良好的推行下去。(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