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社交、众筹、共享等新经济要素的快速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就拿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来说,短短6年多的时间已累计月活跃用户达8亿之多,面对这样一个还在日益壮大的群体,哪家企业还能无动于衷?于是,我们看到不少企业近两三年一窝蜂似地开通了品牌公众号,公众号数量早已突破1500万,但开通早与运营好完全是两码事儿,真正能通过公众号掘到金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作为民航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航空公司又该如何去掘金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要把公众号运营提升到品牌建设层次上来。公众号开通仅仅是基础,后续航空公司还需要给予其相应的人财物资源配套。毕竟现在微信覆盖面的扩大已经使公众号成为微信用户在移动端的一个重要信息接入口,公众号竞争的对象是用户,而如何引导用户,扩大自己的影响,除了利用营销推广手段或是平台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优质内容作为支撑,比较吸引眼球的内容包括独飞航线和特价机票推送、延误补偿、登机牌办理、座位和餐食预订、航班动态查询、投诉处理等。
二是要理顺粉丝发展与会员发展的内部管理逻辑。2016年是各大航空公司发力企业公众号的元年,这一年随便哪家的公众号“圈粉”都是以数十万计的,三大航更是以百万计。进入2017年,粉丝发展或多或少遇到了瓶颈,出现了“成长的烦恼”,“野蛮式增长”带来的粉丝良莠不齐、转化率偏低等弊端逐渐显现,甚至还出现“掉粉”现象。据笔者了解,很多航空公司为了“圈粉”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任务层层压下来,甚至具体到员工个人。但能不能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积累了那么多年、数量早已达到千万级别的会员是否确定都已经成为公众号的粉丝了?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守着金山没饭吃”,因此航空公司理应先从内部整理出“圈粉”的管理逻辑后再行动,这样才会发展出更多的有效粉、忠实粉和活跃粉,并通过这些粉丝去带动更多的粉丝加入。
三是科学规划好公众号的多维度均衡发展。《财富》杂志曾经对中国500强企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进行了四个维度(信息、营销、业务、互动)的量化打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传播水平较高,互动环节普遍薄弱。这里说的互动指的是线上交互频次和线下融合频次。实际上是企业把线下的用户吸引到公众平台,再从公众平台把用户拉到线下消费,通过公众平台与消费者建立感情和黏性,进行多维度沟通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这一点在航空公司的公众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总是推送、推送、再推送,是否想到过要从旅客那里得到些什么反馈呢?
综上所述,顾客在哪里,渠道就在哪里。航企一定要把公众号当作一个移动导流的重要平台来运营,不但需要持之以恒,还需要精心筹划,因为这才是未来提高直销比例、增强顾客黏性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