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志巨:东航造就辉煌 人才传递卓越
2019-05-06 10:32:00 来源:中国民航网 T 大T 小
近日,经过全国31个省(区、市)总工会、10个全国产业工会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等42个单位的推荐和评选,东航技术公司虹桥维修基地的吴志巨同志从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中脱颖而出,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2岁的吴志巨现任东航技术公司虹桥维修基地定检维修部结构车间主任,同时也是“吴志巨飞机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凭借着对机务事业的热爱和倾力付出,他从一名普通的机械员做起,到如今依托东航技术公司的平台,带领着工作室团队,不断开发新的飞机维修项目,传承优良的维修技艺,提高一线维修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让我们跟随吴志巨的回忆,看看他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初出茅庐 扎根一线潜心学习
1996年,从小就喜欢飞机的吴志巨考入当时的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当时觉得飞机是非常高大上的,从师兄们那里了解到许多行业信息,可以说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力量都会运用到飞机上,投身民航事业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和自豪感。” 在四年大学和三年研究生的学习中,他刻苦钻研,将学习重点放在飞机结构的材料研究上,为今后的飞机维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的夏天,作为一名实习生的吴志巨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梦想,开始了自己的民航机务维修事业。和新入职的同龄人一样,带着美好憧憬的他刚到工作岗位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尽管对机务维修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工作的辛苦还是超出他的预想。一切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工卡手册、规章制度来执行,单调、严谨、让人疲劳的环境一度让他感到失落。
青春的特点就是充满梦想和永不退缩!吴志巨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要适应这里的环境。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志巨与值班工程师探讨结构方面的排故方案,他发现在大学里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完全是两个概念,“他处理问题的思维、查阅手册的熟悉程度、对飞机排故细节的把控都让我佩服。这绝对不是光靠看书就能学会的,需要的是在一线长年累月的积累。”于是吴志巨心里更加坚定了扎根一线学习的决心。谦虚的态度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很快让他成为了技术骨干。吴志巨喜欢把每天的工作内容记录在笔记中,对于他来说每次记录就像是一次历练的开始,而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又是一次自我充盈的结束。“那时候总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总是对知识充满着渴望,无论多苦多累都觉得不算什么。”
不忘初心 二十年磨一剑
从大学毕业参加民航工作至今,吴志巨依然保持着初心,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老师傅们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严格按照手册要求,现在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是机务维修工作的生命线,是机务所有工作的根本。”随着飞机的不断引进,吴志巨坚持对英语和业务能力的学习,通过研读SRM、AMM、SDS、FIM、WDM等手册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了解飞机的选型特点。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工作中有质的飞跃。
这份刻苦钻研的精神,让吴志巨的技术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迭,从未掉队。自参加民航工作至今,他参与了2809、2810、2843飞机的8C检结构修理方案制定工作,筹建了客舱整新车间,建立了客舱侧壁板墙纸的更换能力,制定了国产客舱PMA件工作流程等一系列工作项目。此外,他还主导了737飞机大修能力的建立,从最初的方案制定论证,到方案审批通过,再到前期工装设备、人员资质的准备,以及顺利实施,吴志巨全程参与并主导。此外,东航技术公司建立737前缘缝翼蒙皮更换能力、757飞机固定前缘复合材料修理能力,建立虹桥结构修理能力、A330反推的修理能力、300飞机机身拼接段蒙皮修理能力……这其中都少不了吴志巨的身影。
2015年,吴志巨获评东航首席技师;2016年,吴志巨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他作为东航机务三支代表队的领队之一,率领东航技术“梦之队”从全国63家航空公司、7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包揽了“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集体前三和个人前三,实现全满贯;2018年,成为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201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模奖章。
匠新笃巨 做新时代“大国工匠”
随着东航技术公司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在保证安全运行基础上,经营效益和成本控制日益成为公司发展中重要一环。吴志巨始终坚信,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在适航法规规章允许的情况下,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维修理念和方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专业化培训,初步实验和具体实施,以及工艺方法再改进的方式完成创新研究项目,最终达到为公司降本增效的目的。
2014年吴志巨带领着团队发现A330机型飞机在日常飞行中的反推整流罩经常会有撕裂现象,单次将反推整流罩送外委修理需要50万元左右,修理周期较长,影响了航材的周转和一线的生产。为了解决这一生产难点,结构修理车间经过自我评估以及对外观摩学习后大胆提出设想,由基地定检维修部结构修理车间组织开发,建立东航A330反推整流罩自主维修能力。
“自建能力其实很难,很多方面我们都要白手起家,甚至是定位工具。” 在该项目的评估、准备、实施、审核评定的各个阶段,吴志巨都力求完美。他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结构修理,特别是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结构修理的工艺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曲面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精确定位新方法”和“新型材料胶接固化的优化曲线”这两项新工艺,解决了项目实施中的最大难题,使项目获得了重大成功。在东航“2014年度创新成果征集活动”比赛中,该项目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被授予一等奖;同时在2018年荣膺东航集团合理化建议成果推优评选一等奖。该项目实施一年便节约直接维修成本772.4万元,并减少A330反推备件,提高了反推在翼使用寿命。
此外,在东航技术虹桥维修基地定检部维修部结构车间,以吴志巨为中心成立了多个创新项目组,由他们自主研发的飞机油箱修补漏点精准确认、空客A320系列飞机货舱地板制作和更换等项目同样将大大促进公司降本增效,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技艺传承 劳模精神让年轻人有梦想
2015年,吴志巨被聘为东航股份首批十大首席技师之一。2015年10月,“匠新笃巨”工作室建成。2018年,以他命名的吴志巨飞机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在沪揭牌。“我觉得只有把技艺传承下去才能真正体现人生价值,一个合理、延续的师徒带教体系的建立才能保证精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首席技师,吴志巨关注在本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一是对本领域资深技师的学术深度进行提升,使其能够达到首席的标准;二是对本领域年轻骨干的全面精心培育;三是将一线生产人员充实到团队中,让他们带着问题进来,经过 “教、传、帮、带”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根据这个指导原则,制定了工作室的带教体系,即首席技师/资深技师——技师——技工的三级带教模式。
邓宇浩是一名工作3年的年轻机务人,他喜欢钻研、思维敏捷,2018年加入到吴志巨工作室的项目中,正值定检维修部普查波音737后缘襟翼整流罩支架,发现SY10670轴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由于缺少合适的工装,只能更换整个襟翼整流罩支架,对于吴志巨来说这样的问题司空见惯,而他并没有亲自动手,而是积极鼓励、指导大家主动承担项目责任,邓宇浩跟随团队通过工作室的3D打印机,自制了一套轴承压接工具,利用车间现有的压床,成功完成衬套压接工作。原先更换整个襟翼整流罩支架单价就超过10万元,而更换轴承单价不到2100元,直接为公司节约200余万元。当采访邓宇浩时,他兴奋地说道:“当时项目成功的时候,心里蛮激动的,能和劳模工作室的各位技术大咖一起努力,他们在工作中一直引导我,从项目的策划、压接工具的绘图、第一个轴承被压出,当时心里挺有成就感的,很兴奋,这次经历也为我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阶段我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在带教这件事上,吴志巨对大家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吴志巨通过这样一个项目,在员工中营造出学习劳模、争做先进的氛围。下一阶段,工作室将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向纵深发展,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的良好态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身,抓住机遇、携手共进,为东航技术公司的转型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翻开吴志巨厚厚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让所有飞机都安全正常地飞行,这是我们机务人员的心愿,更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是吴志巨的信念,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他正在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这句话,并无怨无悔地为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璇聪)
责任编辑:wang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