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与飞机
早春二月,细雨如丝,我踏着晨光,从广州前往恩平,专程寻访中国首位飞行大师冯如的故乡。
汽车经过开平时,车窗外隐约可见一座座碉楼,勾起了我的回忆:8年前,我曾独自来过这里,在两天一夜的漫游中,走进了20多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碉楼。碉楼的顶层构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希腊柱廊式、罗马拱券式、葡萄牙骑楼式、欧洲巴洛克式、哥特尖顶式、飞檐翘角中国宫殿式……五花八门,炫人眼目。楼内摆放着西式风格的自鸣时钟,安装了巴黎的彩绘玻璃窗,还有古色古香的红木家俬、文房四宝。这里既有堆满纸箱、塑料袋和饮料瓶的废品收购仓库,也有叠床架屋、塞满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的打工者租住屋。当年的风光已然不再,我在赤坎古镇的昏暗灯光下徘徊,脑海里满是碉楼里大户人家和海外归侨的坎坷命运、爱恨情仇。
楼主们大部分是漂洋过海的华侨,他们少小出门,离乡背井,远走北美或东南亚,辛苦劳累了一辈子,干苦工、做生意,随后携带着用血汗换来的积蓄落叶归根,回到故乡,却又畏恐匪盗、洪水,于是便在这里建起了别具一格的奇异楼屋。倾其所有,更甚者连大娘陪嫁的细软私囊也一并耗尽,只为一家人平顺安居,子孙满堂,不受袭扰劫抢……
车过开平,没出百里便到了恩平。我怀着心仪已久的崇敬和虔诚,走进“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里,企盼在这位传奇人物出生和成长的土地上,寻觅到特别的气息,生发出特殊的灵感,开启中国大飞机的寻梦之旅。
心诚则灵,天遂人愿。在“冯如文史馆”里我看到了“冯如二号”飞机模型,策展人把它与大飞机C919摆在一起,意味深长,颇具创意。在恩平市中心的冯如广场以及市郊鳌峰山山顶的“冯如纪念馆”,我还分别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空军赠送的退役战斗机。那战机如亲密伙伴,形影不离地陪伴着冯如;那战机像忠诚卫士,不分昼夜地守护着冯如。
100多年前,中国人冯如仅比美国莱特兄弟晚6年成功研制了飞机。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人的重金聘请,毅然率领志同道合的兄弟,将两架“冯如号”飞机及制造工装设备打包装船,从万里之遥的旧金山运回祖国。有好心人劝他,入乡随俗,还是先落脚扎根,在开平置地产、建碉楼,将家人安顿好之后再投身事业。但倔强的冯如一言不发,沉默以对。他有自己的心愿和想法,回到贫瘠的恩平省亲后,冯如立刻返回广州,在燕塘建厂开铆,制造飞机。
冯如抱定“壮国体、换权利”的信仰,心中只有飞机。他想早日研制成功飞机,平国难、促共和。没有国之安定,哪有家之宁静。多灾多难的旧中国,连年军阀混战,盗匪横行,碉楼的业主们大部分移居海外,人去楼空,留下了数不尽的凄美辛酸、爱恨情仇,固化成一块灾难深重的活化石,百年碉楼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而冯如在回国后未建碉楼,只造飞机。如今的恩平市中心冯如广场,冯如的伟岸铜像高高耸立,冯如的故事在世间传颂。冯如勇于发明创造,其航空救国的精神永远放射着光芒。
2009年5月25日,时任空军司令员的许其亮上将在中国航空百年和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讲话时说,将“中国航空之父”冠名给冯如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以及中国航空事业的先行者,是当之无愧的。
伟大的丰碑
天妒英才。“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在将到而立之年、事业中兴之际猝然离世,他走得突然,走得悲壮。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的飞行表演中,因飞机失速,不幸遇难。1912年11月1日《东方杂志》报道:冯如驾机先由燕塘圩起飞,凌空而上,高约120尺,东南行约5里,飞机灵活,旋转自如,观者塞途,鼓掌之声不绝。君欲急于进行,翼达空际,不意用力过猛,两足浮动,身与机即坠下,头胸及股各部均受伤,红十字会驰救,而药料不足,是日适星期,陆军医生外出,又赶治不及,遂不可救矣。呜呼!痛哉!将殁!
冯如为家为国,以恩以义,奋身立志,本其心知之明,而穷其欲作之事,精进不已,令世人惊。身后被追认为陆军少将,遗体安放于广州黄花岗,并立碑塔,被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弥留之际,嘱咐同志:“吾死之后,尔等勿因吾毙而阻进取之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冯如走了,时光流逝,江山依然。置身于冯如故里的土地上,令人感觉“中国航空之父”的英魂犹存,精神仍在。
冯如的家乡——牛江镇昌梅乡杏圃村,四周环水,清丽秀美。村子不大,约有百来户人家。村中房屋不高,两层居多,黄墙青瓦,素朴自然,与开平碉楼的奢华大相径庭。
我们的汽车在村中狭窄的土路上穿来穿去,寻找冯家的老屋。在一间平房外,见到几位老人正在悠闲地玩纸牌,个个慈眉善目,神态平和,于是上前问询,得知冯家老屋已不复存在,原址上盖起了一座6层的“冯如纪念楼”。我们来到高楼西口,只见大门紧闭,又问路边乡亲,方知这栋纪念楼是冯如海外嫡亲近年来捐建的,里面陈列了一些图片和冯家早年生活用品,但是长年未开放,是一座空楼。再与那位乡亲攀谈,得知冯如文史馆在村东,在他的热心指引下,我们终于发现了村东的一座祠堂,便跨过水塘小桥,走到祠堂近前,果然是“冯如文史馆”。祠堂大门题:“礼翁冯公祠”;两侧有联:“礼仪长济世,祖德永流芳”。祠堂管理员是冯家嫡亲,得知我们专程来访,热情地引导参观。房门打开后,豁然开朗,这里是一座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厅堂正中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庄严塑像,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大量珍贵的图片、文物和史料展现了冯如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精神风貌。
我仔细地观看,认真地思考:冯如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
他奋斗一生,声名显赫,没留下房产碉楼,甚至老屋都没来得及整修。他没给家人留下金钱财产,但却留下了让后人受益不尽的精神财富,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小时候听过一首歌,叫做《航标兵之歌》,歌词至今记忆犹新:年轻的航标兵,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光……而冯如精神就是中国航空事业的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早春二月的恩平之旅,是追索“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精神之旅,也是探寻中国大飞机的起航之旅。
冯如天资聪敏,少小爱动脑筋,喜欢动手用木棍、泥巴做玩具,经常别出心裁,在模仿中充分发挥想象。还是在七八岁时,他就幻想人的双臂能够变成翅膀,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他把风筝做成宽大的翼面,挂上两只小桶,让风筝承重高飞。12岁时,他拉着表舅的衣衫不放,要表舅带他远走异国他乡,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海洋,投向了大洋彼岸先进的工业文明。
表舅感动了,带他漂洋过海,40多天的海上航行,如同过“鬼门关”。在邮轮最底层的统舱内,人挨着人挤在一起,像猪仔一样。茫茫大海,“无风三尺浪”,人蹲坐在里面,把五脏六腑颠得倒海翻江,他吐得死去活来,面如死灰。而经历了渡海跨洋的生死考验,冯如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更加珍惜时光,要改变命运,必须要刻苦学本事、学技术。
12岁的孩子,就开始做童工。他肯吃苦,踏实、用心,不论是在船厂还是发电厂工作,也不论是学习机械加工还是学习电工电器,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1912年9月号的广州《时事画报》报道:冯如目瞩美国工艺之精,心向往之,尝谓国家富强,由于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于是,东至纽约埠,专学机器。教师见其年少颖悟,免收学费,冯君益加勉励,苦心孤诣者10年,于36种机器,无不通晓。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能知识的积累,冯如的视野也越来越宽广。当他得知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的消息,深受触动,费尽周折,到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工场参观,眼见为实,明白了人类可以通过让发动机产生动力,使机器飞上天。他的飞翔梦从此开始。1908年,他在美国奥克兰唐人街的一间简陋的工场内,开始了制造飞机的事业。在那里,冯如制造了大量的飞机模型,并开始以一架自制飞机进行试飞。
1909年9月21日,是中国航空史上开天辟地的日子,是永远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日子。冯如驾驶自制的“冯如1号”鸭式结构双翼飞机(每片机翼长7.2米、宽1.9米,发动机为一台6马力的汽油内燃机),冒着强风进行了为时20分钟的空中飞行,高度达4.5米,飞行距离800多米,在中国航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试飞成功的消息迅速在美国华人圈传播开来,冯如成了人们追捧的英雄。
1910年,冯如对自己的飞机进行了较大的设计改动,并制造了第二架飞机,去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孙中山先生亲临现场,给予很高评价,并称赞道:“中国大有人才!”美国国际航空学会则向冯如颁发了甲等飞行员证书。
当地媒体《旧金山纪事报》在头版以《中国飞行家的成功飞行》为题发表醒目消息;《旧金山星期日呼声报》以通栏标题《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整版发表长篇通讯。一时间,冯如“声名鹊起”。后来,经过6次改进设计,1911年1月18日,冯如驾驶改进后性能更加卓越的飞机在旧金山奥克兰上空试飞成功,这又是一次载入中国航空史册的飞行。飞机内燃发动机增大到75马力,飞机在地面滑行30.5米后,腾空而起,飞行高度达12米,飞行距离1600米,历时4分钟。
冯如的这番作为是创造性的,前所未有的。冯如的精神是敢想敢干、独立自主,通过实干让梦想成为现实。而冯如的精神就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一样,照耀着中国航空的发展之路。
说不完、讲不尽的冯如,他是中国航空史上第一位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的奇人,他鼓舞中国人一定要“以我为主”,独立自主地造出自己的飞机,“中国龙”一定要插上自己的翅膀。他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满腔的热血告诫后人:飞机一定要经过严格的适航审定。
今天我们学习冯如,要敢于幻想,动手践行,放飞想象,大胆创造;今天我们学习冯如,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站在科技发展的高度。
从航空救国、航空报国再到航空强国,中国人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民机产业至少落后了30年,我们与成功的距离还很远,现在已经到了奋起直追的重要历史时刻,大好时机不容错过。冯如的奋斗史话就是我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他像一座永不熄灭的航标灯,照耀着后来人追梦的目标,鼓舞后来人矢志不渝,奔跑前行。
未来不是梦
《从恩平出发,探寻中国大飞机之路》刚刚收笔,我就看到一篇博文《霍金:为“突破摄星”计划站台的网红?》。4月12日,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通过在新浪微博上新开启的个人账号发帖,向中国的网友问好,希望和中国网友分享“我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一时间引起轰动,8小时内就吸引了300万名粉丝,有网友戏称霍金为“网红”。霍金在其第二条微博中透露:他正在和互联网投资人尤里·米尔纳共同启动“突破摄星”计划,而脸谱(Facebook)创始人及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加入了该计划的董事会。“突破摄星”计划希望在一代人的时间内,研发出一台“纳米飞行器”,即质量为克级的自动化太空探测器,通过光束使其达到1/5的光速后发射,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抵达半人马座的阿尔发星系,以求进一步了解宇宙,给航天科学和太空探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记得旷世奇才列奥纳多·达·芬奇有句名言:“人应该有翅膀,假如我们这一代不能达到这个愿望,下一代也会实现。人是万物之灵,必定会像天神一样在天空飞翔。”他的天才预测和研究发明,开启了人类航空科学的大门。
记得当年爱因斯坦曾经幻想在宇宙中乘着一道光束飞行,这是异想天开吗?
2007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第二”的史蒂芬·霍金乘坐零重力公司的飞机进行了一次模拟太空航行,这是他40年来第一次有机会离开轮椅。然而这位思想超人对这种模拟的太空之旅并不满意,他向往乘坐航天飞机进行一次真实的太空旅行。据悉,他已预定了维珍银河公司推出的太空亚轨道飞行“机票”。
他坦诚地说:“因为我们是人类,向往飞翔是我们的天性。”
笔者掩卷思索,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预言到爱因斯坦的幻想,从与莱特兄弟同时期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壮举到科学巨人史蒂芬·霍金的“星际穿越”计划,它们都给国人提供了哪些启迪?
据悉,“纳米飞行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规模巨大的“星芯片”,另一部分是数百个原子厚的“太阳帆”。虽然科学的大胆想象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探索未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而天才的科学巨子受好奇心的驱使,总是处于人类创新的前沿,并依靠笃实、理智的行动来实现自身的梦想。
1万年前,中国人就有了飞翔的想象,梦想依靠自己的飞行器在天空上自由翱翔。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中国造不出自己的飞机,就如同折断了翅膀的雄鹰,将会被开除球籍!”其言辞振聋发聩。
当年,在阅读史蒂芬·霍金的名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我是把它当成一部奇书来看的。这本书的影响和价值在哪里?它就在于科普,在于幻想,它让我们能够放飞想象,让想象牵引思维,激发思维,从而实施创新行为,向着人类航空航天的文明高度进发。当下,我们还要继续研制和发展国产大飞机,以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而未来的航空航天趋势抑或还会向小型化和微型化发展。世界本是个万花筒,飞行器也应该多元化。
万里征途,路在脚下,蓝天梦幻,始于实干。从恩平出发,学习冯如锲而不舍、脚踏实地、担当奉献的精神,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顶峰。
(刘斌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中国作协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大飞机》作者)
1909年,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报道了冯如制造飞机的经过。
冯如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
作者在广东恩平冯如雕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