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伦敦迎来了四年一度的世界性体育盛宴——奥运会。7月27日,第三十届奥运会开幕式在伦敦碗精彩上演,世界人民为之侧目。作为奥运会的重头戏,开幕式一直以来备受重视,每个主办国都希望借此机会将本国最为精彩的东西和最伟大的成就通过最有创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历史、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皆有成就为世人称道。有如此深厚的积淀,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自然精彩纷呈,亮点颇多,比如主火炬点燃仪式、“五环”的展现方式、“007”和女王的出场形式等等。但此届开幕式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来自于贯穿其中的尊重人才、尊重个性的文化印记,而这种文化或许正是英国的科技创新始终不落后于人的原因之一,也是英国以岛国之姿迈入世界强国之列的重要因素。
在开幕式第六章中的一个节目《弗兰奇和琼说:谢谢你,蒂姆》(FrankieandJunesay:thanks,Tim)讲述了Tim的故事:他是牛津大学毕业生,在1989年提出万维网设想,并于次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在此基础上,网络时代悄然而来,人类的生活从此呈现出另一番风貌。
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大佬相比,蒂姆不是那么有名,而此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却以一个单独环节向蒂姆致敬,这恐怕是历届奥运会给予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最高荣誉了。在接下来的残奥会开幕式上,英国更是打出了“霍金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受邀在开幕式献上一段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精彩开篇辞。
实际上,这种“尊重人才”的文化印记并非仅仅限于这样的公开表演,而是已经深深烙进了英国的文化基因中——笔者曾以国家首批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工作了半年,对此深有体会。举例来说,世人皆知英国最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英国国教的礼拜堂,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大婚的地方,也是历届国王的墓地。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同时也安葬着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比如牛顿、达尔文等。由此可见,英国给予科技人才的待遇规格何等之高。而能以这种方式来铭记优秀人才的国家,的确令人叹服。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开幕式上的所有表演者都是个体自由发挥的,很少看到统一且宏大的表演节目,即使是运动员入场式时,领队的礼仪小姐都是高低胖瘦各有不同。观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们的许多节目都是几百甚至上千的人统一表演,服装一致、口号一致、动作一致。礼仪小姐们不仅服装、身形一致,连走路姿势、微笑幅度都差不多,美则美矣,细细琢磨之后又觉得少了些个性。此二者相较,虽谈不上优劣之分,但窥一斑而见全豹,英国尊重“个性”的文化因子显而易见,这恐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才”是创新之本,“个性”是创新之源。近些年,科技创新被提至无比重要的位置,且逐渐被确立为国家战略,而创新观念也自上而下渗透,渐成中国社会的共识。诚然,这种努力已初见回报,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比如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等等。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创新型国家,要追上美国、英国、德国等科技强国,还有一段不近的路程要走。在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学习、吸收、借鉴他国优秀的创新文化,比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出来的“尊重人才”、“尊重个性”。
今年7月初,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悉数莅临,胡锦涛主席则在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而在6月份召开的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尊重个性之于创新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按一个调子唱歌,没有创新,产生不了新的科技成果,也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说,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来说十分重要,但在实践层面做到这两点却并不容易。因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往往个性鲜明,各有特点,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人才能干不好用,庸才好用不能干”这句俗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一次全国组织部长座谈会上曾特别指出,“要让专长得到发挥,摒弃求全责备的想法”,明确了“存异”的重要性,希望创新型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正如清代诗人顾嗣协有诗云:“坚车能载重,犁田不如牛,骏马能历险,渡河不如舟。”
笔者认为,团结的本质是求同,希望彼此靠得近一些;创新的本质是求异,希望彼此离得远一些。而如何处理好“团结时求同”和“创新时求异”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从事人才工作的管理者们来说是比较大的考验。这要求他们充分发挥领导艺术,且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同时务必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做到“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吴仁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