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正常工作应切实抓好四个要害节点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 王志清
航班正常工作事关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行业运行品质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优劣、社会形象评价的好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在民航系统,航班正常工作就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民航航班运行的特点是安全标准高,运行链条长,辐射面广,工作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中国民航目前平均每天运行1万多个航班,每月运送3000多万人次旅客,保持着两位数的强劲发展速度,做好航班正常工作任重而道远。
总结这些年航班正常工作的经验,资源能力、信息畅通、协同联动、快速处置是做好航班正常工作的四个要害节点。其中,资源能力是基础,信息畅通是核心,协同联动是根本,快速处置是关键。
资源能力:航班正常工作的基础
任何行业的发展和工作的推进都以资源能力为基础和前提,航班正常工作也是如此。而社会需求巨大与关键资源不足恰恰是民航发展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近几年,民航航班量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民航空域仅增长2.3%,航班量快速增长与空域资源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大型机场已到了一刻难求的地步。在关键资源匮乏状况短时期内无法大幅改善的现实面前,优化现有空域结构、加强航班时刻管理、完善机场设施设备、加大员工岗位培训力度,是做好航班正常工作的基础。
要通过继续调整繁忙机场空域结构,继续推进繁忙航路的大容量通道建设,挖掘空域资源潜力。同时,加强通信、导航、气象、情报、监视等空管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所需导航性能(RNP)、区域导航(RNAV)、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等新技术,使有限空域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向新技术要空间和运行效率。
要通过机场时刻容量的科学评估和精细化管理,高效利用时刻资源,避免时刻安排不当影响航班正常。这包括细化航班时刻分配方案、科学确定并严格执行协调机场时刻容量标准、加强批复时刻监管、完善航班正常统计办法、增强航空公司航班编排的科学性等。上述工作到位与否,与航班正常性好坏直接关联。
要通过完善机场设施设备,降低恶劣天气对航班运行的影响程度,提高航班运行秩序恢复能力。近年来,不仅航班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台风、雷雨、冰雪、雾霾等恶劣天气对航班正常的影响也呈加剧态势。地面保障资源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尽快完善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的相关设施设备,根据需要增加机坪、拖车、客梯车、摆渡车、电源车、除冰雪车以及通信设施,推广慢车除冰技术,加快大中型机场二类、三类运行系统建设,空地相互配合,增强应对低云、低能见度天气的能力,对做好航班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要通过加大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力度,提升一线员工的服务能力。航空公司、空管、机场应当把培训作为航班正常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员工在航班管控、复杂天气飞行、机务维修、空管指挥、机场运营管理、与旅客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为航班正常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信息畅通:航班正常工作的核心
信息畅通及时是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各运行保障单位协同联动的前提,也是保证航班正常、有效处置大面积航班延误、做好旅客服务工作的基本条件,应该说,信息畅通及时是做好航班正常工作的核心。
信息畅通及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场、空管、航空公司、地服、油料、联检等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及时。二是各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顺畅及时。三是民航与旅客、媒体之间信息沟通的顺畅及时。这需要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来实现。
建立全行业层面的信息平台,清除信息梗阻、信息孤岛,实现各类运行信息的收集、整合、传输、共享,才能做到信息畅通及时。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各单位、各部门的高度共识和通力合作。
目前,在信息传递、发布、共享上,有三个方面工作需要加快全面推进。
一是继续推进使用ACARS系统或卫星电话,实现舱单传递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