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民航积极致力于推进节能减排,探索绿色民航发展道路。有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民航业节能减排大致有三大块,一是天上的飞机,二是候机楼、停车场等固定建筑物,三是连接机场与飞机的特种车辆。可见,民航“油改电”项目是行业结构性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去年9月,民航局印发《民航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更是明确要加快推进机场场内车辆“油改电”和APU(辅助动力装置)替代工作。从国家战略、行业实际情况、技术以及政策配套上看,民航“油改电”项目实施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早在2015年,民航局特种车辆“油改电”专项试点工作就拉开了序幕,也使得民航成为全国率先在全行业范围内统一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的行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各地机场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探索着正确的发展路径,使这一项目用得好、推得快。
如今,像长沙机场一样,很多机场的“油改电”项目在持续深入推进中都取得了明显收效。从一系列成功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抓好项目实施的系统性,把握好系统里的若干关系,是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民航本就是系统性很强的运输方式,为此在项目的推进中也必须考虑行业的系统性。
“油改电”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规划的一点失误都可能严重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安全水平下降和运行成本增加。因此,在“油改电”项目规划之初,就要对电动特种车辆的产品性能、运行模式、管理模式、配套建设规划等必需环节进行全面设计,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把握好前期规划与后期实施间的关系。比如,应对新增车辆设备进行有效的长远规划,避免产品技术缺乏升级换代空间,造成资源浪费。
“油改电”项目的实施,必然有赖于一系列新工程的开展,这其中还要系统地处理好基础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关系,避免出现“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现象的发生。在规划建设阶段,机场应尽量全面地设计、考察,从而确定“油改电”项目建成后的相关运行模式和运行标准。在运行管理中,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思维和创新思维,大胆创新软硬件管理方式。当前,可积极借鉴“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车辆设备运行与管理的智能化。
系统性还体现在项目参与方的多样上,因此还应处理好机场与航空公司等驻场单位的关系。机场是“油改电”项目实施的平台,自然成为牵头单位。机场应与航空公司等驻场单位加强协调沟通,以联合工作组的形式推进项目实施,做好技术产品兼容匹配、管理模式与运行规范制定、价格和收费机制建立等工作。
此外,针对特种车辆的商品属性,在“油改电”项目实施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在“油改电”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激发各方面、各部门的创新活力,打造符合运行需要的优质车辆。同时,应掌握并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和行业新能源车辆政策,提升改造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寻求引导和支持。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机场“油改电”项目的实施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全国各地机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使这一工作发挥出节能减排的重要功效,使其成为绿色机场建设的“闪亮点”。(《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