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某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女性旅客因在免税店购物,错过了航班起飞时间,其母亲居然堵住舱门试图阻止飞机起飞。经过一番劝说,他们自愿终止了行程,但该航班还是延误了30分钟。
从向飞机发动机抛撒硬币到堵住舱门阻止起飞,危害航空安全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既是侵害他人权益的道德问题,也是扰乱公共秩序的安全问题。维护乘机秩序、保障旅客权益是航空公司、机场与广大旅客的共同诉求,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了前车之鉴,愿意“以身试法”的旅客依然会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维护乘机规则?
增强旅客的公共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旅客对乘机规则有敬畏感,是必要前提。在民航不断增加的旅客数量面前,乘机知识和法规的普及力度显然还不够大。在机场内,乘机记录良好的常旅客有权“刷脸”一秒过安检;而名列民航“黑名单”的旅客,则面临着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坐飞机的“惩罚”。如果民航单位能够加大宣传力度,让这样的认识深入人心,相信大多数旅客都希望自己成为“正面典型”。
应该看到,目前机场和航空公司所播放的安全提示视频中,缺乏针对此类不文明行为的内容。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会威胁航空安全,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告知广大旅客。像此次舱门被阻挡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机场大巴、候机楼和客舱内播放包含这样内容的宣传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广大普通旅客面对这类情况时“心中有数”。
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旅客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如果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有时候还可能变成糊涂账,对旅客就没有警示作用。民航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这些行为都有明确规定。在面对这些行为时,民航的工作人员底气要足,腰杆要硬,现场处置要果断。当然,如何有理、有力地说服旅客,及时制止这种行为,确实是一门功课。
要学好这门功课,一要有担当,二要有规范。威胁航空安全的违法行为不能姑息,这不是可以商量的事情。如果对于类似挡住舱门“等人”的行为“礼让”,同航班大多数旅客的权益就得不到维护。规则不能让步,但是如果方式不对,则容易引发副作用。在规范方面,航空公司和机场应该进行专门培训,整理一些“教科书式”的案例,让一线服务人员在面对这类旅客时,既敢管又会管。面对旅客的“无理”,“规范的坚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得当,流程标准,行业规则在旅客心目中就有了权威。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行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规则,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发展。(《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评论员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