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为了做好进博会的航空保障工作,华东民航各单位可谓是全力以赴。要在极为繁忙又资源有限的环境里提升运行品质,机场和航空公司都想方设法提升运行效率,完成保障任务。上海浦东机场推出了机坪设备共享等新措施,东航联合300余家上海酒店,定制了进博会“机+酒”服务产品。
执行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是民航的重要职责之一。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既是对民航保障能力的考验,也是提升服务品质的良好契机。重大保障任务有其特点,包括人员规模庞大、信息来源渠道较多等。在历次重大保障任务中,民航各单位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零事故、零失误、零差错”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好好利用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的契机,不断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作的能力,不断打造服务中的“国际范儿”。
在重大航空运输保障期间,民航单位一方面要做好日常旅客的运输保障任务,另一方面要完成参会代表的专机、包机任务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解决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问题。这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好机遇。在有限的条件下释放资源活力,就得眼睛向内,通过创新深挖内部潜力,提升运行效率。“共享”“扫码”等高效、便捷的利器,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上海浦东机场的机坪设备共享试点,让原本9家运行单位的850台工作梯减少到了500台,仅此一项就为机坪节约出1400平方米空间。上海虹桥机场还新开了无人便利店,让来自全球的旅客都能感受到“随拿随走,无感支付”的便利。
在执行重大航空保障任务时,不仅需要航空公司、机场内部实现高效协同,还需要与外部多家单位进行协作。这是增强协作能力的好机遇。各部门间的沟通是否及时、保障流程是否高效、对外协作是否顺畅,都会在重大保障任务中得到检验。因此,各单位应把工作做在前面,既有的协作平台要充分发挥作用,陌生的合作伙伴则要提前建立联系,在协同中增强凝聚力,在协作中锻炼队伍。在APEC期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务机数量多,起降时间集中,保障难度大。首都机场提前与各公务机公司进行了沟通协调,全面梳理了公务机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细化了公务机保障流程,就违反规则行为建立了联动协查机制。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公务机起降的有序。
应该看到,近几年,承担重大运输保障任务已经不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机场的专利了。福建厦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浙江杭州的G20峰会,背后都有民航人付出的辛勤汗水。举办国家级的会议和活动,除了保障量增大之外,还要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提供服务,彼此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各有不同,这是提升服务能力的好机遇。民航服务单位在其中能够积累宝贵的保障经验,增加自身服务中的“国际范儿”和“文化色彩”。在去年举办G20峰会前,杭州机场就通过400多场文化礼仪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打造了一支高质量、国际化的服务队伍。
重大航空保障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民航各单位就能够借梯登高,增强发展后劲。(《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评论员 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