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通航>政策
告别“黑飞” 你的无人机到底怎样才能飞?
来源:《界面》2016-02-09 10:02:49

  2015年,无人机玩家们最关心的是相关法规的出台。无论是娱乐还是商用,这都是无人机大规模飞行的最后一道“门槛”。

  截至2015年12月,已出台的关于无人机的法规有《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和《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下称《运行规定》),对无人机的操作者、适航领域以及航空器运行运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目前在中国进行无人机飞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操作人员要有航空器驾驶执照;第二,航空器要有适航证书,相当于汽车的行驶本,包括国际登记证、试航证以及电台执照;第三,要申报飞行计划。因为低空飞行活动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法律规定,向飞行管制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但在以下情况飞行的无人机系统由驾驶员自行负责,无须证照管理:在室内运行的无人机;在视距(视野所及)内运行的微型无人机;在人烟稀少、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

  对于普通无人机爱好者使用的非经营性微型无人机(重量小于7公斤)而言,《暂行规定》规定其在融合空域(即有人、无人机混合运行)运行时归行业协会管理。

  在驾驶员方面,驾驶员无需取得驾照,但必须持有行业协会考核后签发的训练合格证,并且要在无人机机身标注型号、编号、所有者及联系方式,并提前了解禁飞区。

  轻小型无人机在适航方面的法规至今未出台,但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执行秘书长柯玉宝曾表示,首部无人机交通法规《轻小型无人航空器运行暂行规定》将出台,无人机国籍登记、适航标准等相关规定也将出台。

  该规定有望对25千克以下的无人机豁免适航,也就是不需要像民航飞机那样通过严格的技术审定,但要做无人机国籍登记。

  在飞行活动要求方面,根据《运行规定》,7公斤以下的无人机在重点地区和机场净空区以下运行时应安装并使用电子围栏,并应接入无人机云,前者主要是划定“禁飞区”,而后者则类似于“黑匣子”,在云端监控无人机飞行。报告频率最少每分钟一次。

  在飞行审批方面,根据《非经营性通用航空登记管理规定》,非经营性无人机飞行作业需向所在地民航地区管理局申请,并由其颁发《非经营性通用航空登记证》。

  对于开展经营活动即商用的无人机,要求则较严格。首先在驾驶员资格方面,征求意见稿规定驾驶员需取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并购买或租赁不少于两架取得适航证的无人机。另外需在无人机上设置无线电设备的,应取得民用航空器无线电台执照或相应许可。

  在飞行活动要求方面,7公斤以上的无人机,需要明确接入“电子围栏”以及“无人机云”,在人口密集地区和机场净空区要求每秒一次报告飞行高度、距离等实时信息,且飞行数据需要保留3个月以上。

  另外,根据该征求意见稿,通用航空企业应具备飞行动态监控手段,并与相关管制单位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系。如遇发生影响飞行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刻向相关管制单位报告,同时执行已制定的特殊情况处置预案,引导无人机返航或在安全区域内坠毁。

  此前无人机行业执行的政策标准主要是2013年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7公斤以下、高度120米以下、500米范围内可视飞行”等标准下的无人机驾驶员无需取得驾照,并没有对无人机进行细化分类,驾驶行为方面也没有具体规定。

  部分无人机厂商将此规定理解为“无需报备”,一直备受“黑飞”争议。据国内唯一具有无人机驾驶培训资质的AOPO发布的《2015年中国无人机报告》显示,目前具有驾驶资格的无人机驾驶员只有2142名,还有数万无人机处于“黑飞”状态。

责任编辑:王蕾
推荐新闻: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五一节前安全专项行动
绵阳机场顺利完成活体器官运输保障任务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工作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下好消防“关键棋”...
中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派员参加广东省...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高效完成空管光...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与中南空管局...
中南空管局全力做好地空通信设备民航准...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与飞行服务中心...
“海口航空邮件快件监管中心项目—海口...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多措并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多措并举筑牢雷...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多维度备战空管系统...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通信枢纽室“星...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维度开展春季安全教育
江西航空青年:见义勇为显担当 寒夜善举...
传承雷锋精神,闪耀国门安检——首都机...
哈尔滨机场将恢复叶卡捷琳堡航线
天津滨海机场:强化鸟击防范治理举措 提...
江西航空举行2025年航线维修责任放行人...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