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蕾 报道:近年来,无人机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最近,成都、重庆等地机场频发无人驾驶飞行器干扰航班运行、威胁航空安全的恶性事情,将无人机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无人机行业代表,大疆创新副总裁邵建伙在5月23日线上媒体沟通会上强调,大疆始终积极支持科学有效监管。
5月16日,民航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针对无人机管理已经开展的工作,以及近期将采取的关于无人机管控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开展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注册、发布民用机场保护范围数据、逐步规范无人机开展商业运营的市场秩序、开展无人机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充分表明民航主管部门做好无人机管理工作的决心。
“民航局目前出台的无人机监管规定(例如实名制、机场障碍物控制面的设定),对无人机的监管是有利的,但这些规定还没有触及真正威胁民航客机的要害。”大疆创新公关总监王帆表示。
据介绍,从2015年起,大疆就不断在各种场合呼吁加强无人机的安全管理,与政府各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多次向空管委、民航局、工信部、公安部等管理部门对无人机的管理方法进行汇报和沟通,配合各管理部门进行了多种管理办法的尝试。
2014年底,大疆在官网公布了全球各地区的禁飞区域地图,方便用户随时查询。邵建伙说,在国内,为保障国家安全,从2015年开始,大疆不惜牺牲自己的市场,主动将北京市六环以内以及其他一些敏感区域设置为永久禁飞区。
据了解,为支持管理部门的“行为可记录”、“责任可追溯”等要求,大疆为北京智宇祥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出无人机安全管理平台,解决无人机运行监视与管理问题,使有需要的管理部门实时掌握无人机的在线飞行情况。对违规飞行的无人机,可以获取其起降地理位置、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向等,帮助执法部门落地查人,依法管理、有据可循。
另外,为配合管理部门在要地安全保障,降低保障的技术难度和部署成本,大疆为智宇祥云提供技术支持,开发了无人机侦测设备,并在深圳机场、三亚机场进行了试点部署,取得良好效果。

武汉机场,红色区域为大疆的多边形禁飞区/限飞区策略,黑色外框为民航局新公布的规则。
民航局5月17日公布了国内155个民用机场的障碍物限制面的数据,邵建伙表示,公布的数据和大疆设计的机场限飞区几乎重合。
据介绍,大疆从第一代产品开始便在自己所有的飞行器汇总内置了全球6800多个机场的禁飞区数据,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改进自身的限飞区技术。
邵建伙透露,从2015年开始,大疆在国内就不断和民航局进行沟通,讨论如何完善限飞区的设计以更好地保障航空安全。在与民航局内部沟通的基础上,从2017年3月份开始,推出基于国际国内通用标准的新版机场禁飞区设计,并应用于国内的200多个机场。
据了解,大疆已在官网的飞行安全页面内依据民航局公布的数据进行更新,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用户进行宣传。
针对成都、重庆等恶性事件,邵建伙表示,大疆的产品并无涉及其中。据了解,受此事件影响,有些地区出台了“一刀切”式的扩大化禁飞政策,邵建伙认为,此举虽然能有短期遏制事件恶化的初衷,但从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说,并没有解决问题。王帆也表示:“通过技术的手段有效监管无人机的方案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希望国家可以采用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提供一个无人机可以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使用的产业环境,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监管方式。”
据统计,去年国内大疆飞机的保有量已达50万以上,一年的飞行量为1400万架次以上。邵建伙认为,一刀切式的管理,一味去“堵”,没有给愿意守法飞行的用户一个释放需求的渠道。大疆呼吁科学管理、疏堵结合,一方面引导99.9%以上的守法的用户,一方面更有效地管理好0.1%的非合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