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通航>观察
作业量同比翻番 植保无人机的春天来了?
来源:《中国民航报》2017-02-08 17:02:00

2016年无疑是植保无人机在中国最热闹的一年,其作业面积达到4000万亩,较2015年翻了一番。植保无人机领域已经出现极飞、亿航、羽人飞行器等龙头企业,消费级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也发布了植保无人机,并介入飞行防护操作员培训领域。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市场竞争逐步趋于白热化。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消费级无人机一度引领了中国无人机的舆论热潮。而在今年,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的无人机展会上几乎都不见消费级无人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大体型、长航时的工业级无人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农业植保无人机。

在挂牌新三板的无人机公司中,2016年营收总额增长了近30%,净利润也有近25%的增长。作为其中很重要的细分领域,农业植保无人机公司更是表现出了领跑的姿态,营收增长近70%,净利润增长近60%。一些传统企业在进入无人机行业时也以植保作为主要切入点,例如隆鑫通用正在重点培育“无人机+农业信息化”这一新业务领域的领先优势。这是否意味着无人机农业植保的春天来了?

痛点

尽管市场火热,但是无人机农业植保行业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并不多,甚至一些公司在2016年初还被行业看好,年末就已经开始裁员了。究其原因,仍是整个行业在发展中的痛点没有得到消除。

产品技术不成熟、价格昂贵

目前,市面上超过90%的植保无人机续航短,没有自主化飞行能力,影响用户体验。8分钟~15分钟的续航能力,使得其在喷洒连片农田时需要频繁更换电池和加注农药,操作极其复杂,不仅作业效率低,而且对保障设备要求较高,例如充电、配药装备要求便携和易操作。植保队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充电、装药、调整设备等工作上,十分影响作业效率。

除了无人机平台技术外,大多数无人机产品的喷洒水平较低,甚至公司没有做过雾化效果和沉积率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一般施药机械喷洒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只有不足0.03%的农药能起到杀虫作用。所以,化学农药虽然是高效的,但使用手段低效。企业在研发产品阶段必须综合考虑到作业效果。

现阶段植保无人机不仅技术水平较低,价格也十分昂贵,动辄上万元、数十万元,投资额相当于中小型农场一年的化肥和农药采购费用。如果农场购买无人机运营,3年~5年才能收回成本。事实上,现阶段无人机农业植保作业企业除了吸引资本进驻外,主要通过与农村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获利,甚至通过农药商的回扣维持盈利。目前无人机植保仍然很难获得散户农民的认可,也不能激起专业化防治组织大量购买的欲望,主要原因是技术不成熟,作业效果不佳。

无人机植保“飞手”短缺

目前,所有专业化无人机防治组织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聘不到足够的“飞手”,防治队伍极不稳定。表面原因是“飞手”辛苦一天,收入也就120元左右,与一般体力劳动者工钱差不多,还要冒农药中毒危险,作业季节又不长,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但究其根本还是缺乏高效优质的施药机械,目前仅靠这些低工效的施药机械养不活那么多“飞手”。

此外,无人机植保“飞手”短缺还表现在其农业知识匮乏,技能水平不高。“飞手”对植保知识的欠缺会导致作业效果不佳,极有可能造成误喷、漏喷和多喷,造成病虫害蔓延或出现药剂超量反应。目前市场上许多成功的无人机植保企业都是从农药生产企业转型而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飞手”的农业知识与飞行技能同等重要。

民航局《轻小型民用无人机系统运行管理暂行规定》放宽了对无人机植保“飞手”的资质要求,喷洒作业人员在15米以下操作无人机可以不需要取得驾驶员合格证。随后,农业植保培训市场上出现了大疆慧飞培训中心和极飞学院这样的培训机构。在这样的培训机构中,80%的学员都是“85后”的年轻人,其中不乏高校在校学生。很多人毕业后购置无人机,上山下乡开展植保创业,成为了现代化科技农民。

政策支持力度较小

据统计,2016年国务院、发改委和民航局等部门共发布28项通航相关政策,给通用航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其中,国家对无人机的政策重点针对鼓励无人机研发制造,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提高专业级无人机以及配套发动机制造水平,发改委发布的《近期推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制定民用无人机生产标准规范等。

政府部门认为无人机在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研发制造,而非作业运营。虽然无人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但是至今农业部都没有明确鼓励政策以发展植保无人机。农业部相关专家分析,虽然无人机属于新兴技术,但它发挥的作用在整个农业领域微不足道,现阶段很难作为农业部重点扶持技术。在财政补贴方面,无人机植保作业的补贴仅在个别地区存在。除河南、湖南、福建将其纳入中央财政补贴外,其他省份都是小范围变通各种政策来进行补贴。

趋势

植保无人机具有药剂利用率高、人力成本低、适应多种农作物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未来在规模化种植的高标准农田植保工作中,特别在农村合作社加速发展背景下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无人机在植保领域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趋势。

植保市场信息化

2016年无人机农业植保市场上出现了众多信息化互联网系统,包括植保市场供需信息化、农田病虫害数字信息化,甚至航空农药制剂销售信息化等。农业植保借助互联网构建的信息系统,传统粗放和散乱的生产流程可以得到科学高效的整合,这将极大提高整个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耗。借助互联网覆盖范围的扩大,实现价值链的横向整合。

当前几乎所有的无人机植保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互联网+”的模式,企业更追求市场资源的整合、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因为在农业领域,其他企业的存量市场很难被撼动,所有企业都企图在增量市场上通过采用“互联网+”的模式开展激烈竞争。

无人机重型化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植保无人机是电动多旋翼系列型号。这类无人机虽然飞行稳定,但是受制于载重和续航,无法在广阔的大田上应用。按照中小型农场50亩~500亩的规模,无人机的续航能力需要达到1小时才有更强适应性,而同时载荷也需要增加。而对拥有上千亩、数万亩的农垦系统来说,无人机的续航能力需要更大。

重型无人机的构型基本以油动单旋翼直升机为主。企业在研发这类型无人机过程中,考虑到大型无人机操纵复杂性,均采用了高自主飞行的设计理念,这将解决航空植保人员不足的问题。2016年多家企业重点发布了重型植保无人机,包括总参60所、中航智、隆鑫通用和辽宁壮龙等企业。这些型号的无人机将在今年的植保市场上发挥作用,提高无人机的作业效率,降低植保的作业成本。

植保系统智能化

从质上讲,无人机既属于航空器,又是人工智能范畴内的“机器人”。航空业发展已经超过百年,每一种结构型号均是无数工程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无人机企业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航空技术的突破。然而,无人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应该充分体现它的智能化,这是无人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具体来讲,无人机植保系统的智能化是完善保障无人机作业的田间智能化基础设施,包括田间传感器、智能装药系统等辅助系统,最终实现无人机植保自主化作业。目前,一些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开始研发这样的基础设施,依靠计算机自动制订飞行计划,实现高精度导航,自动根据作业进度装药等。高度自动化的田间基础设施会极大程度提高无人机喷洒效率,大幅降低事故发生概率,解放田间劳动力,充分体现无人机的智能化。智能化水平已经是国内无人机企业的分水岭,尤其是在农业植保这样同质化非常明显的行业。(特约撰稿人:刘洋,作者单位: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航系)

责任编辑:史影
推荐新闻: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丰富廉洁文化阵地建设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