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航》、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韶滨 采写
1956 年,一架从苏联购进的安-2 型飞机飞抵山西晋城上空,开展航空物探放射性磁测飞行作业,这架由中国民航局专业航空大队派出的飞机,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三晋大地首次通航作业,也由此翻开了山西通航史的篇章。
从1956 年到2017 年,纵观山西通航六十年的风雨路,有辉煌,也有黯淡,有困厄中的坚守,也有机遇中的转型思变。
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使用直升机空中拍摄电影彩色故事片《木棉袈裟》万马奔腾的场景
落户山西: 中国通航力量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急需将通用航空力量投入农业和工业生产。中央军委于1952年成立了民航局护林队,基地设在天津。
1953年民航局护林队划归为中国民航飞行大队第三中队。随着通用航空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1955年,飞行第三中队扩编为辖航测、磁测、护林、农业4个中队的民航专业大队。
从1956年-1965年之间,中国民航局专业航空大队(后改称民航北京管理局航测大队、民航第21飞行大队、民航第18飞行大队)在山西境内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航空磁力测量、航空放射性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飞播造林种草农林业飞行。这期间,山西共建通用航空简易机场18个(大部分为农林两用)。1960年,山西首次使用飞机在雁北地区播种草籽;1964年,首次在长治市老顶山飞播油松成功。同时,除草施肥、人工降雨、航空护林、森林果树防治病虫害等项目也陆续展开。
1966年是山西通航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局第18飞行大队由北京迁往山西省长治市,并扩编为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1973年,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迁往山西省太原市,并与民航山西省管理局合并。山西从此成为中国通用航空队伍的主要基地。
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以下简称“民航二总队”)的爱罗-45、雅克-12、安-12、运-5、直-5等飞机不断从山西出发,飞往全国各地开展航空摄影、航空遥感、航空物探、航空调查、航空农林服务、抢险救灾等多项目的通航飞行作业。
1969年11月。民航二总队派安-12飞机首次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执行航空摄影和航空磁测飞行任务获得成功;1973年,又派出飞机完成青藏高原西宁-拉萨铁路选线的格尔木-拉萨段总长3000公里的航空摄影任务。高原作业,逐渐成为二总队的一大绝活。除此之外,山西通航的科研也取得了进展。1970年,民航二总队自行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印相机;1972年,民航二总队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制成功国产第一台航空摄影机。
悄然转身: 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诞生
1984年,从小便怀揣航空梦的郝孝义,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被分配到民航。他原以为单位的所在地应该就在太原武宿机场附近,准备前往报到。几经周折,才有人提醒他,他分配的这家民航单位并不在武宿机场附近,而在太原和晋中榆次交界处的深山--五龙沟。
又是一番辗转波折,郝孝义终于坐上了从五龙沟上下来的、运送胶卷的吉普车。车越往山里走,周遭就越显荒凉,郝孝义不禁寻思:“毕业挑了一个最好的单位,怎么这个山沟里都不如我们村?”再往前走,两旁出现一个个停放飞机的临时机库,这些机库十分简易,也就是在地上挖个坑,再用布搭个棚。车辆最终停在了深山中的一座二层小楼前,上面挂着一个牌子:中国民航工业航空服务公司-这家为了备荒备战而扎根深山的工业航空服务公司,其前身便是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
30多年后,已经是山西省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郝孝义再回忆起那段经历, 仍觉得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当时,历经十年动荡后的民航二总队面临着飞行设备不足、生产能力有限、队伍素质偏低等的问题。1980年3月,民航局脱离空军建制,划归国务院直接领导。随后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明确全国民航机构、人员、业务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成为中国通用航空和民航二总队改革转型的契机和起点。
1982年3月,中国民航局第6任局长沈图为通用航空题词:“专业航空(后改为通用航空)是民航事业的一翼,应该不断扩大服务项目,提高作业质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年7月,经当时的国家经委批准、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民航二总队改建为中国民航工业航空服务公司,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公司总部设在太原,在长治、天津、邯郸设分支机构。
于是,中国民航工业航空服务公司成为民航系统中第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民用航空企业。鼎盛时期,公司拥有11种机型63架飞机和直升机,员工2164人,其中空勤人员459名,机务人员477名,是全国最大的从事通用航空作业的航空公司。在公司规模、机组数量、业务范围、市场份额等方面均独占鳌头。
1989年3月,为和国际上使用的通用航空名称保持一致,使企业名称准确反映企业性质,更名为中国通用航空公司。
航校学员进行滑翔飞行训练
走向市场:中国通航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通用航空公司成为中国通航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制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后,中国通用航空公司开始对外开放,走向市场化。
当时担任宣传处干事的郝孝义,为了宣传公司通航业务和一线通航人,往往要跟着机组从山西出发,越过巍巍太行和滔滔黄河,到祖国的天南海北进行记录和采访。由于通航飞机可以乘坐的人数有限,郝孝义和同事们总要坐着绿皮火车,提前到达目的地与机组成员会合。
那时,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业务遍及全国除台湾省之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有中国通用航空公司铺设的钢板跑道;渤海石油平台上盘旋着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贝尔直升机;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上空,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飞机被誉为“蓝天银鹰”和“林海卫士”;澳门半岛的碧海蓝天间,通航公司的飞机穿梭其间,进行航空摄影。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期间,公司派出贝尔-212型直升飞机云龙机组,为英国独立电视台往北京长城烽火台吊运卫星地面装置。面对风力大,地势险的困难,机长张云龙沉着冷静,尽力把握操纵杆驾驶直升机在烽火台上盘旋,对准目标终于把卫星转播装置安放在烽火台上。英国独立电视台工作人员高度赞誉:“中国飞行员是世界上最勇敢的飞行员。”
1986年,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平朔露天煤矿公司。由于矿区位于山西北部朔县(今朔州市)境内,距太原190公里,距北京403公里,仅有同蒲铁路线和一条低等级公路和太原市相通,交通不便。为此,由美方购买一架双水獭6型飞机,由中方修建一座飞机场,并由中国通用航空公司提供飞行服务。经煤炭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在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修建了国内首家企业专用机场。
对外开放后,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而这些外资企业也成为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重要客户。1978~1998年,这20年间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为美、英、日、法等国的8家石油地质公司提供陆海直升机服务4万多小时。
1992年5月,中国通用航空公司首次使用伊尔14型飞机,为太原彩虹九姑娘饮料有限公司发布空中飞行广告,飞机以250~300米的高度在太原市上空低空穿梭飞行。这前所未有的景象被全国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而成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张缩影。
除了广告业务之外,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开始派出机组为影视制片厂摄制影像,《丝绸之路》《马背摇篮》《木棉袈裟》《中国古塔》《白求恩》《黄河》等一系列影视片均是在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协助下完成航拍录制的。
公司还先后与煤炭部遥感公司、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四川测绘技术中心、北京市昌平旅游服务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等单位合作,成立了一系列横向联合体,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领域。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前,中国通用航空公司派飞机执行人工影响天气飞行任务,机组人员正在进行技术准备
1991年6月1日,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局联合开辟延吉—长白山不定期包机旅游航线
陷入低谷:中国通用航空公司退出历史舞台
迈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通用航空公司迎来了最鼎盛时期,拥有安30、D H C-6双水獭、空中国王比奇200,伊 尔14,运5,运12、C13 0 的民用型L-100-30和米8、贝尔-212直升机等机型的飞机,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通用航空公司,山西省也成为国内最大的通用航空基地。
然而庞大的体量、作业量之下,却潜藏着重重的经营危机。山西省的通航发展与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命运共系一线,在这一时期都逐渐从鼎盛渐渐陷入低谷。
“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子公司都在华北地区,作业地区却遍及全国。受性能限制,这些通用飞机航程短,油务上的服务又跟不上,就像蚂蚱一样没办法一次跳过去,只能是飞到一个地点再中转,才能到达作业地点,无形中增加了太多成本。”当时跟随着通航机组走南闯北的郝孝义,在这巨大的作业量和广大的作业范围看到了鼎盛背后潜藏着危机。
其实,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经营危机在80年代便有了端倪。1983年,通用航空生产飞行小时数达13831小时,而企业全年利润只有1408.7万元。1985年,公司全年企业利润降至1202.3万元,出现了通用飞行作业量大,但收入少的矛盾局面,公司只能保持在微利经营水平线上。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飞行成本大,但收费标准偏低。
进入90年代,全国相继成立39家从事通用航空作业的航空公司,通用航空市场呈百家争鸣之势。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从过去的一家独大而渐趋萎缩,特别是主要生产项目-航空摄影业务,已从1982年前的独占市场,萎缩为仅占全国市场的15%),企业效益逐年下降,开始出现大幅度亏损。
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公司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经营上综合发展考虑不够,飞机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不高;从客观上看,主要是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顺,资金缺乏,历史包袱沉重,负债量大。同时,国内通用航空市场不规范,制定收费标准偏低,且长时间不调整或调整幅度不大,使通用航空的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
1990年,中国通用航空公司出现了3462.8万元的亏损,1995年为14181.3万元,1997年更高达37501.5万元。巨额的亏损促使中国通用航空公司谋求发展的新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通用航空公司制定了通用航空和运输航空“两翼齐飞”的经营发展策略,1992年引进6架雅克-42型客机投入运营后,公司的发展战略重心转向运输航空。中国通用航空公司所属的太原、河北、邯郸、天津四家分公司中,主要经营通用航空的是邯郸分公司和天津分公司。
由于公司驻地位于山西省地处内陆,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并且所处地理位置不具备航空运输优势,加之1992~1994年是公司购机贷款的还款高峰期,运输飞行收支只能持平;而通用航空1992~1993年亏损9230万元的缺口却无法弥补。
这一年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1992年,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一架南京飞厦门的飞机在南京大校场机场起飞时坠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这次空难对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公司全体员工虽经一再努力,大力开展多种经营,也一直未能冲破公司负债经营的困境。
1996年,中国通用航空公司向民航总局呈交了《关于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现状问题出路和对策的汇报提纲》,恳请民航总局对中国通用航空公司进行改革改组,将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之前所承担的政府职能分离出来,正式成立民航山西省管理局,而剩余部分作为亏损企业由优势企业对其实施兼并。
1997年11月10日,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与中国民航山西省管理局正式分离。分离后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被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兼并,重新整合为东方通用航空公司,基地从太原迁驻天津。
至此,曾在山西通航史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山西通航的发展,在21世纪来临之际陷入了低谷。
成功通航的飞机在大同市上空进行航空摄影
走向复兴:山西通航新力量
新世纪的关口,山西通航的发展迎来又一个关键节点。山西省乃至全国都出现了通用航空市场供需矛盾扩大的情况。面对着这一历史低谷和发展机遇,接过山西省通航发展大棒,并且敲响复兴号角的是三晋通航。
三晋通航的前身是在航空体育领域“战功赫赫”的山西省三所航空运动学校。1955年,中央军委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内的青少年(满16周岁以上)当中,有领导地逐步开展人民业余航空体育组织训练工作”,目的是为空军飞行人员培养后备人才。这一建议得到中央批准,全国航空体育运动轰轰烈烈开展开来。很快各省、市相继成立航空俱乐部。1956年7月,山西省太原组建国防体协滑翔站。1957年正式成立山西省太原航空俱乐部。这便是太原航空运动学校的前身。基地设在太原殷家堡机场,拥有一条长1200米、宽600米的草地机场。1957年开始筹建大同市航空俱乐部,1958年正式成立,这是大同航空运动学校的前身。基地位于大同南关机场,拥有一条长1100米,宽800米的草地机场。长治航空运动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校名为山西省长治航空俱乐部,初期选址小辛庄,建成小辛庄机场,南北场1000米,东西宽600米。自此,山西省拥有了三所高水平的航空运动学校,奠定了山西航空体育强省的地位。
改革开放前,山西省三所航校在航空体育领域所培养的运动队在全国滑翔飞行、跳伞、滑翔伞、热气球等项目的比赛中斩获许多好成绩,同时,也为国防建设输送了许多飞行人才。1976年,17岁的郭福林被招到长治屯留航校进行业余滑翔飞行,从那以后,他便和航空体育以及通用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4年到2002年,郭福林代表山西代表队参加了十几届全国滑翔锦标赛,在三角航线竞赛、多边距离、个人全能、留空等项目斩获前三名。
改革开放后,在80年代初,航空体育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结束了为国防服务,输送飞行员的使命,成为一项竞技体育。二是国家实施奥运战略,航空体育不仅被列为非奥项目,而且也不在全运会比赛项目之列。从此航空体育陷入低谷。山西省的三家航校在这一大背景下苦苦支撑,在一面开展组织业余滑翔、开展国际交流和开展对外培训的同时,等待着下一个发展机遇。
1998年,机遇降临。三家航校当机立断,发挥技术、场地、装备和人才等优势,筹备成立三晋通用航空公司,参与通航市场。2000年2月,三晋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经民航华北局批准同意正式成立。
三晋通用航空公司成立后,郭福林担任技术负责人、董事。郭福林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山西省人工增雨需求量大,政府多年雇佣外省的通航公司实施人工增雨。三晋通航可以从这一业务入手。但要承担人工增雨的任务,有两大障碍:第一,现有的运5飞机不适应;第二,飞行和机务维修技术不适应。两大障碍中,飞行和机务维修技术可以通过现有人员改装培养,而购买飞机却需要一大笔资金。
购机巨款从何而来,成为摆在刚刚成立的三晋通航面前最大的难题。郭福林通过省外同行得知在山西有一位爱好航空的民营企业家,2000年,还曾自费报名在四川新津分院学习TB-200轻型飞机驾驶。郭福林多方打听了解到这位企业家正是长治成功煤炭运销公司老总马国利。于是郭福林主动邀请马国利到长治屯留机场观看飞行跳伞训练。在屯留机场,两个有志于通用航空的人终于见面,可谓知己相逢,一见如故。三晋通航有飞行技术、场地和设备优势,成功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双方合作之后,三晋通航购进数架运-12飞机开始并通过改装考核,开始开展人工降雨作业。2003年1月,山西三晋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开业。
正式挂牌运营后的三晋公司在飞播造林、空中飞防、航测航拍、人工增雨、抢险救灾、空中取证、打击违法犯罪等通航领域中,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及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慰问表彰,为山西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8月,我国举办奥运会期间,三晋通航派出两架运-12飞机承担奥运会及青岛奥帆赛消云减雨任务。2009年9月底至10月初,三晋通航3815机组为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完成消云减雨飞行任务。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打造中西部通航业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上了日程。三晋通航之后,成功通航、神飞公务机、大同云之翼等通航企业纷纷成立,成为山西通航作业的新力量。山西省目前建成与筹建中的通航机场共有十余个,在大同、介休青云、运城绛县等建成通航产业园,山西省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也在筹建之中。
风雨激荡一甲子,山西通航人经历过辉煌岁月,也熬过了艰难时光。新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作出部署,将通用航空业视为一个独立的新兴战略产业,在理念和战略层面大大提升了通用航空业在整个民航业中的地位。而山西省委省政府也将“建设通用航空强省”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厚通航底蕴的山西省,正御风而起,走向通航复兴之路。(《今日民航》、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韶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