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之名,古人作过明确的解说:“广平曰原。”“太原,原之大者。”山西到处是回互相连的山地高原,而汾河两岸地势起伏和缓,所以古代把汾河流域称为太原,大平原之意。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太原城历来是兵家必争宝地。2500多年的城史中,从战国赵毋恤,西汉刘恒,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后唐李存溆、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以及北汉刘崇,一个个真龙天子或在太原建都,或从太原起家取天下,太原被称作“龙城”。
与任何一座古都相比,太原都不输阵。早在唐代,太原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西城、东城、中城三座城池连接组成的大都市。与长安、洛阳并称盛唐三京,所谓“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彼时太原宫殿寺庙金碧辉煌,府宅商铺鳞次栉比。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外藩使臣,朝佛僧人,一时游集晋阳,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四季轮回千载,曾经的龙兴之城早已换了容颜。原以为太原会和所有的重工业基地一样,钢筋水泥,灰尘仆仆。亲临太原,才发现灰色并不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穿城而过,从南到北,数十座造型各异的大桥横跨两岸,参差斑驳的沿河绿带富有野趣。被冷落了的晚渡木船与天空中肆意飞翔的风筝一起轻松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古老和年轻。
一座祠
在太原有一句话:“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静静地迎送慕名而来的人们,千年如隔晨。它的创建年代无从稽考,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五百年了。
西周时期,周成王把唐作为封地封赐给姬虞,姬虞到唐国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开发水利,发展农业,将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因姬虞是成王的弟弟,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姬虞排行老三,固人称叔虞,又因被封于唐而被称为唐叔虞。叔虞死后,人们建祠祭祀,名为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即位后,改国号为晋,史称晋侯。唐叔虞祠因此也叫晋侯祠、晋王祠,简称晋祠。
经历十几朝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晋祠已从最早的晋国开国之君的祭祀之所发展成为儒释道共存的集成所在,在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各个方面都堪称三晋文化的综合载体。留存至今的有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
如果时间只够看一座建筑,那一定是中心轴线上的晋祠主殿--圣母殿,供奉着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与传统建筑的坐北朝南不同,圣母殿坐西朝东,迎着日出的方向,古韵徜徉。古朴的殿堂浑身都是“中国之最”,殿高19米,宽7间、深6间,极宽敞,却没有一根柱子,屋架全靠回廊上的木柱支撑,这种无柱营造法式为国内仅存。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前八根廊柱上都绕着柳木蟠龙,历经千年风霜,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极尽庄严。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先生在《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中谈到:“蟠龙之制曾见于唐代及其以前石塔门龛倚柱和造像碑佛龛倚柱上。木构建筑上饰木雕蟠龙柱者,晋祠圣母殿是全国最早也是仅存的实例。”
圣母殿精华是43尊宋代彩塑像,圣母像居大殿正中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于神龛外两侧。与传统的神佛主题不同,圣母殿的侍女彩塑,各个身段、面庞、神态各异,个性刻画深入而微妙。站在殿前,似乎能隐隐听见空旷殿堂中盘旋着的轻声笑语、牢骚抱怨,是极少见的反映宋代宫廷生活的写实作品。导游介绍说,圣母要求侍女必须随时面带笑容,但她们丧失了自由与青春,内心实则悲苦。有一尊侍女面朝圣母的半边脸堆满了笑,另半边脸则暗自神伤,这便是著名的“阴阳脸”。传说当年梅兰芳在圣母殿学了三天,也没学到这一绝技。
从圣母殿出,踏上一座十字形石桥,这桥看似寻常,实则奇崛,名字更是诗情画意--“鱼沼飞梁”。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桥下水塘是方形,游鱼甚多,故名“鱼沼”。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故曰“飞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它的评价是:“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值得一提的是,立于沼中、托起桥面的石柱是北魏时期的遗存,梁架的黑色木质结构则是北宋翻修时留存下来的。
鱼沼飞梁另一端的建筑也大有来头,名曰献殿,始建于金,酷似凉亭,是祭祀圣母时陈列贡品的场所。献殿斗拱简洁,不弱不费,是国内唯一的殿和亭相结合的建筑。献殿与圣母殿一桥一沼之隔,也许在建造之初,先人就笃信:人要怀着纯净的心,经过水的洗礼,荡去尘埃,虔诚地祭祀和跪拜。
古建筑瑰宝密集的地方,不可缺少古树名木和灵秀山水的陪衬,圣母殿左侧的柏树,传为周代所植,三千年依然枝繁叶茂,树叶披覆圣母殿屋顶。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晋祠时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如今周柏阅尽晋阳沧桑,仍在注视着三晋大地的发展和变化。
晋祠背靠悬瓮山,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悬翁山涌出,不知始于何时。难老泉长流不息,昼夜不舍,北齐时有人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锦句,为之命名“难老泉”。《山海经》有云:“悬瓮之水,晋水出焉”,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岁月如梭,泉水贯穿着历史,哺育着晋阳大地的子孙。
在这广阔天地间,最生动的还是人。从古到今,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道家僧人、村民野老都在晋祠留下了足迹。园林内外,山水之间,亭台之上,朝东西南北迈出的任何一步,都是与历史对话。
一壶醋
山西人爱吃醋是全国闻名的。古时称醋为醯,“醯”恰好和“西”同音,山西人因此被戏称为“老醯儿”。到了晋地,就座于饭店,餐桌上往往放着醒目的醋壶,每人面前摆一小碟醋,可以说是无醋不成餐。
伴随着晋商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除了驼帮、船帮和票号,还有山西老陈醋。山西老陈醋位居中国四大名醋之首,色泽亮丽,入碗挂壁,口感香、酸、绵、长,太原市清徐县所产老陈醋在192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曾获优质商品一等奖。
提到老陈醋,就不能不提王来福这个名字。清初顺治年间, 介休(今山西晋中介休市)人王来福在清徐创办了美和居酿醋作坊。夏天,酿醋作坊的后院摆满了醋缸,任凭风吹日晒;冬天,醋缸容易被冻破,需要天天从醋缸中捞出冰块。经年累月,王来福意外地发现,经过“夏伏晒、冬捞冰”的隔年醋,醋味醇厚,并且少沉淀,陈放时间越长而品质越佳,遂起名为“老陈醋”。王来福还继承了汾酒酿造技术,大胆选用当地一种优质红高粱作为主要原料,总结出一套用高粱酿醋的方法。这些工艺技术至今仍是制作山西老陈醋的关键。
从太原市区向西南城郊驱车40分钟,就到了有着“中国醋都”之称的清徐县。打开车门的瞬间,空气里馥郁浓醇的醋香让人立马来了精神,原来已经来到了宝源老醋坊的门口。“宝源坊”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民国年间因连年饥荒和战火关号歇业。重建的宝源老醋坊在遗址上还原了明、清时期醋坊的生产工艺、酿醋器具、工具和服饰,再现了碾磨、蒸料、酒醅、熏醅、淋醋等古代酿醋场景。除了体验老陈醋的生产过程,尝一口上了年份的手工醋,更能领略清徐老陈醋的奥秘。
据说,山西人爱吃醋除了醋的质量好之外,还有其特殊的地理和环境原因。比如水土碱性大,吃醋有利于人体的酸碱平衡;另外,山西是煤炭大省,大量烧煤使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醋具有消解煤气的作用。
一碗面
面能有多少种类?一般人也许数到20就开始抓耳挠腮。在太原,我听到的数字是有据可查的山西面食多达280种,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大街小巷的山西刀削面不过是那几百分之一。“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毫无夸大。
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幻化出百般模样、万千滋味。从烹饪方法来划分,有玉米面窝窝、莜面栲栳、烧麦等蒸制面食,煮制类的代表选手有刀削面、猫耳杂、揪片、饸饹、剔尖等,还有烙饼、焖面等煎烤制面食和油糕等炸制类面食。从原料来看,除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更有高粱、荞麦、莜麦、稷黍、豆类等粗杂粮面食。削、剔、拨、擦、抿、压、拉、搓等制作手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以莜面栲栳为例,为我们演示的面点师傅将一大块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间,在光滑的案板上随手一推,食指一挑一卷,一个个筋薄透亮的筒状形栲栳便整整齐齐挨个站立在笼内,酷似蜂窝。
国人见面的问候语常常是“吃饭了吗?”南方人说的“饭”是大米,而北方人的“饭”多指面食。山西人对面食的情真意切惯得面团不安于主食的地位,不时“跨界”成菜品。面菜结合品类繁多,有浇汁的,比如搭配羊肉臊子台蘑汤的莜面栲栳栳;有炒制的,如槐花不烂子。在槐花盛开的春季,当地人将槐花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再翻炒,就是一道温暖香甜的妈妈牌家常菜。
山西境内曾出土了春秋时期的磨盘和筛罗,可见两千多年前晋人的餐桌上已有面食的身影。任何一种文化,若是缺少了普罗大众的参与,则很难成气候。祖祖辈辈的山西人就在这几方灶台间揉搓出了独特的晋地面食文化。(《中国民航》冯霜晴)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距市中心14公里,为国内省会级、干线机场,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主备降机场、山西省最大的航空口岸,占地面积8831亩。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E级,跑道长3600米,宽度75米,站坪34万平方米,机位43个。
1号航站楼面积2.8万平方米,2号航站楼面积5.5万平方米,两个航站楼通过联廊相连接,主题设计风格相吻合,通过多块大型三角弧线造型屋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既具有山西当地的地域特色,又极富现代感,体现了"三晋腾飞"的整体设计寓意。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目前共有东航、海航、昆明航3家驻地航空公司,截至2016年11月,累计43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运营国内航线107条,地区航线5条,国际航线14条,货运航线1条,通航城市75个;完成运输起降7.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90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41万吨。
旅客可选择机场大巴、公交、出租车等方式抵达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目前正在运行中的4条机场大巴线路,可以让市民和旅客在机场和市中心的五一广场、西客站、南站和东客站之间轻松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