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古称“泽州”,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雄踞太行之巅,俯瞰中原大地;太行、太岳、中条三山怀抱,沁河、丹河二水纵流。晋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
晋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足迹。晋城的民间传说数不胜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躬耕等众多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晋城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元代画家郝经、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以及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敬廷、数学家张敦仁和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
巍巍太行山、雄姿展奇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晋城优美的自然景观,久远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晋城深厚的人文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交相呼应使晋城拥有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文物众多”这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古村古堡古建筑 古韵古风古中国
国人对于古堡的印象多来自于国外,特别是欧洲的古堡。然而,很少有人留意,在国内也拥有数量繁多的古堡,而国内古堡保存量最大、分布最密集、品质最高的地区就在山西,其中又以晋东南沁河边上的明清古堡群为代表。
晋城境内的沁河沿岸,明清之际曾经修建了54处古堡,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有8处。这些古堡既具有防御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其所处的村庄、群落在明末清初先后出过100多位秀才、举人、进士等历史文化名人。在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古人淋漓尽致地发挥聪明才智,其非凡创造、经典之作,今天已成为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清康熙朝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他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并作为康熙皇帝的恩师,辅佐其执政达半个世纪之久,并以73岁高龄作为总阅官奉旨编修《康熙字典》。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以及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是清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康熙皇帝高度评价他“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并赐他“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称他为“全人”。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著述繁多,冠盖如林,有著作流传至今的诗人就达36位,曾出现过41位监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取得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辉煌成绩。因此,皇城相府被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两位老先生盛赞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我们抵达皇城相府时,恰巧赶上每日9时30分举行的开城迎宾仪式。该仪式是根据当年陈廷敬迎接康熙皇帝御驾而创编的,场面恢弘。值得一提的是,参演的所有演员都是皇城相府所在村庄“皇城村”的村民,大家各尽其能,将太监、格格、皇帝等角色诠释得入木三分。
仰视气势恢弘的皇城相府,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座巍峨挺拔的独特建筑了,它犹如龙首般兀立,神秘玄妙。这便是河山楼,修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取“河山为囿”之意。当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陈昌言(陈廷敬的伯父)是家族的第二位进士,与兄弟昌期、昌齐合力为抵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侵扰而修建此堡。随后的战乱岁月中,此碉堡为保家护村起到了决定作用。楼高七层共百尺(约30米),长11米、宽8米,砖石结构,可容纳千余人。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除雉堞林立、聚甲藏驽之外,它还有井、碾、磨、灶等生活设施,特别是凿有直通城外的暗道,真是可退可进、可攻可守的工程。至于“河山楼”又被称为“风月楼”,想必是在战乱之后的和平时期,陈氏才有了观景揽胜的风情雅兴,这可能是“河山为囿”的又一层寓意吧!
来到皇城相府,定要品尝一下相府家宴,虽名为家宴,实则是300年前康熙皇帝到访陈家时陈廷敬恭迎皇帝的宫廷宴。为了还原这一宴席,相府宾馆查阅了大量的馆藏史料,经过长期潜心研究才整理出具有明清风味、满汉传统的99道相府菜、10道相府宴、6道迎圣接福宴。品尝这样的一席菜,可谓是“吃的是美食,品的是历史”。当然,在皇城相府也可品尝到“平民”美食,这里有40多家农家乐饭店,美味可口的阳城烧肝、九女湖清炖鱼、蜜酒炖山鸡、山乡野菜等特色小吃都能让游客大快朵颐。
上庄古村
上庄古村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河东岸,与蟒河、王莽岭、珏山等景区近在咫尺,距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仅一岭之隔、三里之遥。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40余处,涵盖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从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到明清两代留存的官宦巨宅,再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樊家庄园”,在这里都能找到,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有“中国历史文化民村”“中国民居第一村”之美称。
上庄古村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侍经筵、太子太保以及吏、户、刑两京四部尚书的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从明代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时间,共走出了5位进士、6位举人,贡、监生员有数百人之多。特别是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上庄村这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山村一榜出了王兰彰和王润身一门两位进士,轰动了朝野。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称“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充分体现了此地人文的鼎盛。
行走在石头铺就的古河街,在石砌的坚固护坝两侧,南岸有天官府、进士第、炉峰院;北岸有沿街院、司农第、司徒第、亚元府、王氏祠堂、大参第、望月楼、参政府、武举第、樊家庄园等。古河街是一条古代商道,也是明清时期运城、侯马一带往泽州府的必经之路。当时,这条路上商贾云集,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二年,上庄当地所交纳的商税银两占全县的近1/10,上庄明清两代工商业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的古河街,已没有了波光粼粼的水道,不见了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但是一座座沿河而建的官宅府第,却无声地昭示着古河街曾经作为明清两代重要商道的辉煌。
上庄古村的美食文化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其中尤以“王府八八大筵席”“麦芽枣糕”“石磨煎饼”最为有名。
“王府八八大筵席”创于明万历时期,源自上庄,因其贯穿周易太极“八卦生万物”和“好事成双”理念,主菜有16道而得名。“王府八八大筵席”荦素搭配,咸甜有序,汤水适中,色香味俱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如今,它不仅成为阳城东部一带举行寿诞、嫁娶等活动的首选宴席,也成为招待贵宾的最高礼遇。
柳氏民居
大唐文兴柳宗元遗族世居——柳氏民居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柳氏后裔柳琛于殿试三甲,考取功名。为光宗耀祖,居住在与沁水山脉相连的翼城南关的柳琛,回到祖宗自唐末就迁居的沁历山下,大兴土木,选地建宅于西文兴村。经过几代人励精图治、发奋努力,终于重振柳氏门庭。
柳氏民居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同时异常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到民间,真实地记载了中国百世书香文人做官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从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
在柳氏民居的两座牌楼下方,有8尊造型各异、形态生动、寓意深刻的沙石雕狮子,被建筑专家称为“教化狮子”,以大小狮子的姿态、佩饰、表情等寓意古代书香门第子弟的处世哲学。这也是国内仅存的8尊明代教化狮,分别是“满腹经纶狮”“克己复礼狮”“胸有城府狮”“出人头地狮”“金榜题名狮”“泰山相助狮”“宦海沉浮狮”“功成名就狮”。
在柳氏私塾所在地中宪第的门后,立有明代曲江方元焕的藏书——四箴碑,即告诫家人及朋友之间做人须遵循的原则。如“不患父不慈,子贤亲自乐。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的父子箴;“夫以义为良,妇以顺为令。举案必齐眉,如宾互相敬……”的夫妇箴;“兄须爱其弟,弟须敬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的兄弟箴;“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所交在贤德,岂论富与贫……”的朋友箴。将这些格言箴语立于大门后,可谓用心良苦,柳氏学子每天进出,长期耳濡目染,无疑对他们的成长和为人处世起到了极强的潜移默化作用。
一个百世传香的文化家族,其治家法理、报国志向和教育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训导、箴言仍然值得今人借鉴学习。当你惊异于千年世家流露出的儒雅与辉煌时,当你转身离开安静平和的西文兴村时,相信那些兴家振业的寓意、古训一定会久久萦绕在脑海中。而世袭贵族的人文气质或许需要今人用一生的时间去领略和体味,毕竟家兴国旺、相辅相成的道理并不深奥。
砥洎城
初次看到“砥洎城”三个字,中间那个字念都不会念,查了字典才知道音同“记”。砥洎城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偏北13公里处的润城村西北隅,建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10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入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
走入城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昔日用来封闭城门的石槽和石臼,从城墙内侧望去,10余米高并呈蜂窝状的城墙,就竖立在眼前。这便是砥洎城最大的亮点——“铜墙铁壁”。
据导游介绍,这是古人用晋东南的优质小米粥,拌着粉碎的铁渣和石灰将冶铁废弃的坩埚一层一层向上堆砌而成的。仰望着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城墙,很像是一个个蜂窝,给人以“异类”的奇妙之感。
从外城到内城,砥洎城俨然是一座军事古堡的模样。哪知道,其实,这小小的砥洎城也是文化富庶之地。我们在一座座不知名的院落里寻找多年的文化痕迹,走进的第一个民居院落是康熙年间主管“鸿胪序班”(司饮局)的郭璋的府第——“鸿胪第”。郭璋因做得一手好菜曾获康熙皇上的赏识,他潜心钻研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国宴品格,经过数年的探索提炼,在润城“八八”的基础上,结合各地菜系之特点,综合历代宫廷菜肴之特色,研定了传世至今的“满汉全席”。
砥洎城的民居建筑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多为二层至三层小楼,布局严谨、整体和谐、宁静优雅。与北方其他地区,如北京的四合院相比,它在建筑工艺上的突破就是街巷上面的“过街楼”。这种独特的过街楼,相互连接每一个院子,又通过院子连接每一个家庭,使居住空间也成了交通要道。这就突破了四合院单一独立的特点——既独立又相连,可互通信息、进行秘密交往。
天色渐暮,回望着犹如“铜墙铁壁”的护城墙以及静谧雅致的民居建筑,闻着巷子里飘来的饭菜香,听着孩童的欢声笑语,导游的话语还回荡在耳边:“‘砥洎城’这三个字连起来讲,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座经得起风浪、留得住富足、挡得住匪患、安得下幸福的一块风水宝地。”
【游览小贴士】
皇城相府、上庄古村、砥洎城三处景点同属于阳城县,距离较近,可集中参观游览。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可与游览历山风景区安排在一条线路上。
太行至尊在此 筑路精神惊天动地
王莽岭景区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城东50公里处。相传,西汉王莽赶刘秀在此安营扎寨,故得名“王莽岭”。景区是山西和河南两省的界山,可以说是脚踩着山西大地,手抚摸着河南的天,一脚踩两省,一眼观两景。
王莽岭由高低错落的50多座山峰组成,大峰顶可跑马,小峰状如笔尖耸立,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处跌入河南辉县境内300米左右,瞬间形成的巨大落差,造就了绝壁千仞、群峰林立、危岩相跌、峡谷纵横的地质奇观.。
令人叫绝的是,冷暖气流时常在王莽岭交会,形成在北方罕见的四季云涌雾腾的气象景观。天晴日朗,王莽岭奇峰高崖、幽涧深壑一览无余。但云雾蒸腾中的王莽岭更具魅力:有时如纱如幔的云雾,在山间峰壑飘游漫舞,使眼前的山石林木幻变着千姿百态的画面;远近峰峦时而轮廓分明,时而朦胧虚幻,扑朔迷离。如遇雨天,满山烟雨,万壑风云,云雾时而笼罩峰头,时而飘散飞离。雨后天晴,或晨曦初露之时,岚烟四起,弥漫山谷,汇成浩荡的峡谷云海。
景区西南脚下,就是闻名遐迩的锡崖沟,它也是电视剧《沟里人》故事的发生地。旧县志里这样形容锡崖沟:“东有马东岭之屏障,西有桦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岭之险峰,南有青峰巍之对峙。四山夹隙之地称锡崖沟,因地势险恶,绝路,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向往新生活的锡崖沟人试图走出山沟,村民3代人艰苦奋斗30年,用原始的方法、简陋的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一条“之”字形挂壁公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
锡崖沟本身就是一个大峡谷,周围山峰的高度都在600米以上,峡谷只有300米~500米宽。峡谷的中间地带有一条宽仅十几米、深达百米以上的又窄又深的红石深涧,而且形成了一个瀑布群。地质学上称其为“障谷”。这条障谷,两壁的红色岩石肌理横竖清晰,沟壁垂直内斜,地质学上把这种峡谷中又套障谷的现象称为“谷中谷”。从障谷的底部到峡谷的山峰顶部,有800米的落差,露出4个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地质遗迹,这种地质学上的“四世同堂”,使人们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能够观看地壳运动的实物资料,获得地质科普知识。
【游览小贴士】
王莽岭景区常规游览时间为1日~2日,常规游览线路为景区已开发项目。从步道到山顶,游览核心景点后,坐车经挂壁公路到锡崖沟。
王莽岭线:停车场—卧龙场—腾龙阶(登山步道)—好汉坡—黄羊栈—不了情—龙脉龛—貔貅石—幽径听涛(索道站)—雄关太行山门—天味堂、生态休闲馆(山顶游客集散处、区间停车场)—军寨遗址—山顶游览区入口—石库天书—鹿鸣岭—卧云岗—刘秀跳—方知崖—观日台、散花台—小太行—寒柳—抚琴台—佛光崖—勒马崖—点将台—回到山顶游览区入口—山顶停车场。
锡崖沟线:山顶停车场乘区间车—挂壁公路—锡崖沟大峡谷—乘车返回锡崖沟中心区—大瀑布(龙王庙)—周家铺(观峡谷及民俗风情)—锡崖沟中心景区(停车场)—继续步行向北游览东崖、西崖自然村—中心景区停车场/王莽岭景区停车场。
古帝躬耕处 今朝景秀美
“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声过远溪。黄河遥人望,天际一虹霓。”清代诗人张尔墉游历山时,曾留下这样美好的诗句。
历山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处,面积1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
在去往舜王坪的路上,我们看到两边草甸中有不少牛在吃草,竟无人照看。一问才知道,沁水下川乡、垣曲历山乡和翼城大河乡的百姓均有到舜王坪放牧的习惯,每年春耕后到农历十月初的四五个月里,主人一般每隔十天或半个月才上坪来喂一次食盐,其余时间里,坪上的牛群基本无人照看。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牛群不仅知道水源所在和栖风避雨之处,而且3个县的牛群自觉觅食于各自传统的放牧区域,从不越界。
历山舜王坪既是中条山的最高峰,也是山西省南部的最高峰,顶部地势平坦开阔,有近万亩亚高山草甸,四周为悬崖绝壁,只有一条小路可上下山。山体景点极为丰富,有南天门、斩龙台、滴奶泉、龙翻讪等。其众多的景点,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也有科学研究价值,再加上舜帝的传说,给这些景点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处处显示着古帝的神勇与仁爱。
在舜王坪的小摊上,可以见到正在贩卖的炒熟的麻籽,大小似高粱粒,外壳为灰色,去壳后就是中药的麻仁,嚼在嘴里满口生香。
历山及其周围一带自古盛产小麻,然而唯独舜王坪东南20公里处的东坪山(在今阳城县西南云潆山附近)却自古从不产麻。这是什么缘故呢?据说,这和在民间传说中所讲的舜的继母屡次陷害大舜有关。据传说,一天舜的继母给舜一袋炒熟的麻籽,让舜到西坪山(在今舜王坪东北沁水县一带)上去种;继而又给舜的弟弟(舜的继母亲生,我国古代许多文献中称其为“象”,但在历山一带的传说中则名曰“仄”)一袋生麻籽,让仄到东坪山上去种,并规定两人将麻下种后必须等到麻苗出土开花后才准回家,否则就要赐死。可是,谁知两人在路上走得饿了,就吃随身带的麻籽,弟弟觉得哥哥的麻籽吃着香,于是就要与舜换。舜此时并不知道继母的恶毒用心,遂与弟弟仄交换了麻籽。结果呢,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历山舜王坪四周的山庄土地都长着麻,唯独仄所去的东坪山上不产麻。
【游览小贴士】
历山风景区四季皆宜,最佳旅游季节为4月~10月。冬季因山区气候寒冷,可能遇到道路积雪,行走较为不便。(《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李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