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如何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吴希明在两会上建言献策。他建议,通过设立通航产业国家重大专项等方式,逐步构建我国通航产业体系。
据记者了解,在民航局印发《“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后,各省(市)纷纷积极落实通用航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推进低空空域改革试点。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将通航纳入督察激励范围,由民航局牵头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所在地通用航空发展督查激励评价工作,评选出的督查激励对象为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武汉市、安徽省合肥市等三个城市;2022年评选出浙江省杭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深圳市等3个地方。
“大力发展通航产业已是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但推动我国通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航空工业科技副主任吴希明表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还存在市场培育不够充分、基础设施不足、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低于预期等困难和问题。
截至2022年底,全国通用飞机飞机注册数量为3177架,较2021年的3018架增长5.3%;通用航空机场399个,较2021年的370个增长7.8%;通航飞行量121.9万小时,再创历史新高,较2021年的117.8万增长3.5%;无人机飞行小时数突破千万;国内通航短途运输航线121条,较2021年新增13条;通航相关工商注册企业84136家,年增长近11%。
目前,全国通航使用低空空域仍不足30%。吴希明指出:“空域划设不精准、空域审批报备程序繁琐等问题依然存在,无法达到成网连片的效果;同时,大部分通航机场功能比较单一,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密度较低。”
因此,吴希明建议加快推进全域低空空域改革步伐,通过通航产业重大专项牵引,进一步优化“军、地、航”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飞行计划审批制向负面清单制的转变,释放空域资源供给,服务民生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通过通航产业重大专项牵引,引导国家和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显著增加尤其是西部地区通用机场数量,打造一批综合性、智能化、集成型的起降场所和服务基地,形成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联合开发机制,实现通用机场全国网络化布局。
此外,吴希明还表示,目前我国通航市场的国产航空器占比不足20%,过渡依赖进口航空器,极易在备件支持、部件维修等环节出现“卡脖子”,建议加大对国产自主通用航空器研制应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研制满足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分阶段完成新能源航空器的研制,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公安、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建议优先采购国产航空器或国产航空器提供的通航服务,推动国产航空器的市场应用。(中国民航报 记者张人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