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小机场发展 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鹰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民航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需要充分发挥通达性强、效率高和品质优的比较优势,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鹰看来,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既给中小机场带来了挑战,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鹰(欧阳杰/摄)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提升非枢纽机场通达性、激活潜在市场新需求为导向,鼓励创新服务产品,形成覆盖广泛、服务均等的基础网,拓展航线网络覆盖面,实现“干支通、全网联”。在地面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积极推进基本航空服务。李海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加快补齐中小机场短板,大力支持支线航空发展,在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顶层研究、统筹推进规划建设至关重要。由于区域经济特点和地方财力状况各不相同,中小机场建设规模、发展定位也有所不同。李海鹰认为,应对拟建机场的性质、功能、市场预测、航线规划、产业布局等进行充分考虑,力争在机场远期社会效益与近期经济效益,当地经济规模与市场规模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机场平稳步入正常运营的轨道。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政策补贴支持,充分考虑中小机场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公益属性,特别是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兴边富民”等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李海鹰建议,各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应加大对中小机场特别是高原、高高原等特殊的政策支持;完善机场服务收费标准,对涉及中小机场的航线给予补贴和费用减免;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购买航空运力、航线联营等合作方式,稳定航线经营品质;行业主管单位应适当放宽中小机场航线时刻二级市场互换和执行率考核。
除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外,如何提升中小机场的运营能力和内生动力也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机场在这些年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体制机制方面,按照集团化、属地化、市场化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机场整合纳入区域或省级机场集团管理范围,同时通过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带来成熟机场的运营经验,并加强区域内机场人才互动交流,推动中小机场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此外,李海鹰还强调,要按照民航四型机场建设指导要求,聚焦中小机场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新技术应用,推进智慧机场建设,通过低投入,实现高产出,提升机场安全运行服务综合能力。
“要将中小机场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到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中去。”李海鹰告诉记者,要大力推广多式综合联运,提升对周边市州县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强机场集散和中转能力建设。行业应统筹区域干、支线机场发展,依托大机场,带动小机场,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区域机场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这也是对《“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动与各种交通方式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机场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空间共享、信息互通、便捷换乘”的呼应。
除了单一运输功能外,中小机场在改善当地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李海鹰表示,要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为产业要素聚集搭建平台,加快实现民航运输与地区产业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在临空“生态圈”建设中,地方政府应聚焦自身优势,做好顶层规划,防止简单化复制,在农副产品转运、空港经济开发、旅游转型升级、通航协同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以航空运输为基础,以关联产业为支撑的功能空间布局。(《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编辑:张薇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