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助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
——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平川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着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将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再次提到要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物流大通道和枢纽布局,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应急、冷链、分拣处理等功能区建设。
2020年10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成渝地区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强化重庆、成都国际物流枢纽功能,合力建设国际货运中心。
“发挥成渝两地机场优势,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平川带来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平川(图片由重庆机场提供)
成渝地区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具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如何发挥“双城三场”协同效应?在采访中,谭平川就上述两个话题进行了阐述。
发挥民航支撑效应 带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枢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运、陆运等其它物流方式相比,航空具有时效强、连通广、受地形影响小等优势,在畅通供应链和稳定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目前,从空港型物流枢纽实际布局来看,全国仅有3个,即北京、郑州、深圳,布局在东部、中部地区,整个西部地区空港型物流枢纽布局尚处于空白。”谭平川表示,当前,成渝两地正在合力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拥有1.2亿人口和近7万亿GDP,占西部地区比重近40%。成渝两地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有助于发挥民航网络效应,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当前,成渝两地机场国际(地区)航线网络超过了230条,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可以成为内陆地区快速连通全球市场的便捷通道。“成渝两地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将有助于打造内陆供应链枢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谭平川表示。
由于成渝地区不沿边、不靠海, 航空在内陆开放中的“先导性”和“驱动性”作用就显得格外关键。成渝两地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民航支撑效应,加快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携手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第四增长极”,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交通强国等战略的重大支撑。
此外,成渝地区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还有助于发挥民航平台效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为4074.15万人次,位居全国第2;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3493.78万人次,位居全国第4。两个机场共计完成货邮吞吐量超过100万吨,分列位居全国第7和第8。成渝两地均已实现7×24小时通关保障,所有国际航班、国际旅客和进出口货物实现了随到随检、快速通关。重庆和成都均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将加速释放民航平台效应,提升成渝地区要素聚集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体系。
“无论是从整体来看,还是从基础条件来看,成渝地区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不仅必要,还具有较高可行性。”谭平川表示。
做好顶层设计 统筹要素协作
《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打造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尽管成渝两地机场客货合计总量较大,但分开来看,成渝在争取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中单个机场体量小、两地机场协同不够、联通网络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如何发挥“双城三场”协同效应,聚力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助推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呢?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运行管理协同化机制,共同推动成渝合作共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支撑。”谭平川建议,打造“双场一体”甚至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内已有北京的先行先试和成功探索。
因此,谭平川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批准成渝地区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成渝两地共同培育航空货运公司,从航权、时刻等方面支持两地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重点区域全货机航线航班,同时研究支持重庆航空自由贸易港建设,两地政府主管部门、交通物流部门也要加强沟通、协作共进。(《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韶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