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航产业发展得到了很多代表委员的热议,足见通航产业真的“热起来”了。然而,与人们谋划中的广阔前景相对应的,仍是通航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迟缓的现状。据统计,2017年,全国通航飞行约81万飞行小时,不到美国的3%,只相当于其1927年的水平,通航飞行小时同比增长只有6.2%。
在2017年全年的飞行小时数中,训练飞行占75%,生产作业飞行占13%,商务飞行占11%,私用和娱乐飞行只占1%。从占比数字上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飞行小时数主要是由飞行训练飞行和通用航空作业飞行组成的,而消费类市场飞行的占比很小。为此,很多代表委员指出,要实现我国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的增长,除加快低空空域开放进程、多修建通用机场、营造良好的飞行环境外,可以从通用航空应用消费类市场着眼,寻找通用航空运营发展的突破口。
理性发展的根本是按需发展,让强劲的市场需求来带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兴航空消费需求期待被满足,私用和娱乐飞行等通航市场的开拓则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从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的构成看,在通航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的主要构成即为消费类飞行小时,主要包括开展航空旅游、航空救援、公务飞行等业务。因此,加快开拓我国通用航空应用消费市场,也可以从这几个环节入手。
通航旅游包括空中观光及开辟低空旅游航线等,目前在我国很多省市都开展了类似的通航项目,但很多项目仍处于“有一搭没一搭”的尝试性状态中。例如,重庆市的很多低空项目多为点到点的起降,并没有常态化,在贵州也同样如此。航空旅游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业务的常态化及价格的平民化,而定价高主要因为成本高。但随着通航产业体系的日益成熟,成本会逐渐降下来。
航空救援要解决的主要是商业化问题,需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当前,空中救援在发达国家已十分常见,通常由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在紧急就医时的医疗转运服务,让客户在第一时间得到最高效、及时的医疗救助,这也是我国可以借鉴和采用的。而对于由政府主导实施的航空救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建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民间通用航空力量纳入国家救援体系中去。
公务出行在我国的消费规模正不断扩大,公务机保有量领跑亚太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指出,一些商务人士为争取时间选择公务飞行,多样化的出行需求需要市场来满足。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公务航空,满足个性化、高效率的出行需求。随着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的逐步解决,公务航空飞行必将迎来繁荣的市场。
此外,个人娱乐飞行、航空运动等也是通航消费类市场的“生力军”。据统计,在美国,用于个人娱乐的通用飞机约占到总量的60%。而这些市场的兴起同时又能培养大量的通航爱好者,也成为培养航空人才、形成通用航空消费类人群基础的重要途径。(《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