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欣欣向荣的现代中国在这里展开新的蓝图,拓展新的发展境界。
从全国两会上总会传出一些“热词”,与百姓所思所盼同频共振,汇聚的都是社情民意的焦点,切中的都是新时代的发展命题。尤其是一些高频词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听到很多代表、委员在阐述和详解这些“热词”时都提到了民航,其中很多提法涉及机场的发展建设。认真梳理这些“热词”,可以窥见其中凝结的民意期盼,看到机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从中释放出的能量也将成为机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美好生活需要
2017年,国内机场践行真情服务理念,在全国184个机场开通“军人依法优先”通道,222个机场设置了母婴室……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举措,得到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肯定。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朱建民就对母婴室服务表示赞赏,希望机场更好地完善无障碍服务。
机场是旅客出行的必经之地,旅客在机场能最直接地感受到民航的服务。谈到机场服务,很多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都有切身的感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汪鹏飞感到机场服务工作越做越好了,并期待更好。
而对于机场在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很多代表、委员也直言不讳,建议在航班延误处置、特殊旅客服务、行李运输、投诉处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水平,让旅客在出行时获得更多满足感,“安全、愉悦、愉悦地出行也是‘美好生活’的体现”。
【解读】在民航局党组提出的“一二三三四”新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中,其中的“一”即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为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近年来,各地机场积极倡导真情服务,努力为旅客铺设顺畅、便捷的出行之路。如何使机场服务成为中国服务的标杆,满足人民群众更多的期待,需要机场进一步提高水平,创新服务手段,更多地从细节上改进完善,不断补齐服务短板,使服务工作更加规范,让“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与行动。
转型升级
机场作为地方公共基础设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都指出,民航发展为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希望加快各地机场建设,开通更多通达国内外的航线。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徐大勇主动为民航点赞,称赞机场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临空经济发展迅速,对各产业招商引资带动作用巨大”。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则认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泉州也通过机场航线的开通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经贸往来。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市长于立新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呼伦贝尔辖区内各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进一步推动呼伦贝尔经济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看来,民航不仅对地区经济起拉动作用,也可以成为扶贫工作的一个抓手。“制约山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交通问题。如果建好了机场,就可以促进当地资源更快地流向市场,可以大力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交通方便带来了信息流和人流,自然就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就很期待当地已获批准建设的盘州官山机场尽早通航,让大山里的风光、特产等优势发挥出来,使家乡加速发展。
【解读】如今,民航业已经不仅是服务社会公众出行的交通方式,更是切实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有数据显示,修建一个机场带来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而机场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8。机场网络和航线网络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发挥民航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让更多民众享受民航发展的成果。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堪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热词”中的“热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出现。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而民航作为基础交通支撑,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代表、委员都赞成这样的观点:机场建好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连通之路就顺畅了。
2017年,我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机场建设,安排民航发展基金63.22亿元,在沿线省份新建机场9个、续建机场13个;完成了广兰空中大通道建设,大幅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通行能力,惠及我国沿线32个机场。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我国民航建设能力“走出去”,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云南机场集团等企业已加大投入力度,目前正就10余个项目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洽谈及合作。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中继港、避风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海南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全国人大代表、海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海航基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虹宇介绍,2017年,海南省4个机场共开通航线412条,其中国内航线359条,国际及地区航线53条,与国内外的连通进一步加强。
【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政策不断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各领域合作广泛开展。从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倡议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各地机场应加快建设步伐,坚持共建、共享,加强连通与合作,共迎“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发展的未来。
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是国家赋予一座城市的新时代责任与使命,也将为各地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很多代表、委员对各地的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十分重要,而其中的航空枢纽港建设又成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久前国家正式发布的《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据悉,陕西省西安市为此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就包括以完善辐射带动功能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曼利表示,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就要完善包括机场在内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西安中心1小时覆盖、3小时连接周边省会、6小时通达全国的快速交通圈。全国人大代表、世纪荣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荣华则建议将西安列为对更多国家和地区人员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政协副主席薛景霞看来,从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年~2025年)》,到2016年批复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大项目的建设都体现了河南人“拼”的精神,而这些也为郑州市被选为国家中心城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解读】中心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关键支撑,人们期待更多国家中心城市名单的出炉。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如何选拔和认定?考核标准众多。相信无论怎样,机场的建设都将是国家中心城市选拔的关键指标,需要加快发展步伐。
智能化
如今,智能化作为体现新功能的具体路径,新的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正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发展,而智能化以及大数据应用都将成为整个时代技术和产业变革的一个大方向,这是从今年全国两会上传出的声音。对于应用了高新技术的机场而言,智能化建设也在大力开展。
电子通关、自助值机、人脸识别等一系列新技术陆续在各地机场应用,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幅提高了机场的运行、服务和管理水平。全国政协委员、资深律师陈清霞就感受到了机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称乘机过程中很多环节都可以自助完成,出行更方便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凯法表示,南京机场已开展了大量的智慧机场建设工作,同时建议智慧机场要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而针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不同的隶属关系,要建立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机制,实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为智慧机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解读】如今,出行能力成为评价城市活力和城市效率的重要指标。作为抵达和离开一座城市的第一站,机场的智能化水平是其中很重要的指标。为此,机场应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种手段真正实现智慧出行。当然,智慧的体现并不应完全交给机器,应该符合人性规律、出行习惯和特点,让旅客真正获得满足感,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通航发展
通用航空产业真的热起来了,这从各地出台的通航产业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中可以看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都针对通航产业,涉及推进通用航空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通用航空外部环境改善、促进地方通用航空发展等众多方面。而发展通航产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解决“落得了地”的问题,因此很多代表、委员都建议加快各地通用机场建设。
“低空游在重庆已经开展起来,通航发展的确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我们也会参与重庆辖区内通用机场的选址工作,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加以考量”。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刘旗期待能进一步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步伐,以助力当地旅游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表示,各地的确表现出了发展通航、建设通用机场的热情,但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规划布局工作。机场并不是建得越多越好,要把已有的使用好。
【解读】通航产业的大发展必然带动通用机场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同时也应做到安全发展、理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建设过程既要满足市场需求,按照需求调整进度,也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资源,确保相关保障工作到位,从而使通航产业真正实现繁荣发展。(《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