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陈轩棋、李忠粮 报道:2012年,我国通用航空飞行作业51.7万小时。其中,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下称“飞院”)飞行训练26万多小时(不含模拟机培训时间),超过全国小时数的50%。自2000年以来,飞院通用航空飞行事故万时率为0.008(美国的同比数据为0.694),创全球通用航空最佳安全纪录。在通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飞院,对通航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实践和设想呢?对此,飞院副院长吴旭勇说:“‘通航万里行·走进飞院’就是行到了一个时刻准备着为通航大发展出力的单位。”
制定通航专用的人才标准
通航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是飞行人才。如何打破飞行人才短缺的瓶颈,已经成为通用航空企业寻求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航空院校是培养我国航空人才的主阵地。然而,每年运输航空领域的人才缺口都不小,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和工作环境都略逊于运输航空的通用航空界,人才更加短缺,且流失严重。业内专家预测,到2015年底,我国通用航空飞机的数量将超过2000架。未来5年,中国通用航空飞行员的缺口约为3000人~4000人。
“校以育人为本”是飞院的基本办学方针,在解决通航人才短缺问题方面,飞院也有着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目前,飞院主要为符合《大型航空器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的运输航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尚未为通航产业培养固定翼飞机飞行员,但已在为通航产业培养旋翼机(直升机)飞行员,并由飞院新津分院于2012年开始正式对外承接此类培训任务。不过,由于教学用直升机只有三四架,招生规模有限。为了扩大培训容量,飞院要再租赁10架直升机,目前部分已到位并投入使用。来参加直升机飞行培训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通航企业送来的人员;一种是按照通航企业的需求,飞院在本校机务、安保、空乘等专业的大专生中招收的“大改驾”学生。
记者从飞院一位从事过多年招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处了解到,通航人才入行标准不统一,制约着通航的发展。目前,尚无针对通航制定的具体招生政策,虽然通航有自己的体检标准,但在操作中不够规范和统一。有的通航企业急于发展,入口标准较低,送到飞院学习的生源素质偏低;若标准过高,能达到条件的学生或许又会选择运输航空。因此,民航局需要制定适合通用航空的入行标准,包括招生标准、体检标准等。比如划定专门的通用航空高考分数线,以从入口关保证生源质量。
企业如何培养、留住人才
由于航空类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通航企业较运输航空企业而言,更不易留住人才。为此,吴旭勇提出一个设想:由通航企业在本地招募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与筛选合格的人员签订协议,然后将他们送至有资质的航空院校委托培养,若他们顺利毕业,企业就报销学费并提供工作。这种培养途径不仅有针对性,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才的流失。
飞院147部培训学校(CCAR-147,即《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就接收过经由这种途径而来的机务维修学员。2010年,某运输航空公司在当地登报招聘工科毕业、尚未工作的应届大学生,与之签订合同,送他们来飞院参加两年的机务维修执照培训班。那时学费是4万元,如果学员两年后成功考取了执照,公司报销学费并提供工作;如果学员没能考取执照,学费自负,工作也得不到安排。
吴旭勇表示,飞院已经为通航前期培育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也在等待大发展时机的到来。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2011年,飞院就专门研发了高水平私人驾驶执照培训的整套课程。一旦通航出现“井喷式”需求,飞院立刻可以拉一支队伍,上马这套课程。他说:“只要民航局和社会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出手。正规军培养出来的飞行员值得信赖。”
他认为,通航飞行人才培养不是一个大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低空空域是否开放,基础设施是否具备。
训练需空域 飞机缺航油
谈到低空空域开放,飞院遂宁分院分管飞行的副院长凌晓熙说:“最需要开放空域的,就是民航的培训。如今,我们的训练空域被挤占,高教机飞不出去。”
作为今年3月13日新成立的分院,遂宁分院肩负着增强飞院培训能力的使命,在其训练量逐步增加后,面临的是如何飞出去的问题。因此,凌晓熙认为,若要划设低空开放的试点,飞院所在区域应该首先开放。训练飞行不需要飞很高,1000米以下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运输航路也没有影响。如果飞院各所在地1000米以下的空域都能被划设为报告空域,让教练机得以自由飞行,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合格的飞行人才。而现在,飞院报飞行计划、申请航线都颇受限制,需要层层审批。
凌晓熙说:“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训练资源。一方面,随着民航的发展,我们的飞行任务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又没得到松绑,我们怎么能完成任务呢?”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压力也日益增加。当天气状况良好时,必然会加大训练强度和密度,对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人力去保障飞机的安全,增加了人力负担。
至于基础设施,飞院院长郑孝雍认为,航空汽油供应紧张是一个严重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问题。在我国通用航空机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主要作用的是使用航空汽油的活塞式发动机飞机。目前,全国只有兰州炼油厂生产航空汽油,其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用航空需求。油料短缺曾导致飞院停飞数月。郑孝雍说,他们曾向党中央及国务院建议,希望能将航空汽油生产作为国家战略问题来进行解决。他认为,通用航空是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关于航空汽油储备的相关规定,以增强航空汽油保障能力。
链接:
飞行学院直属中国民航局,其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1987年11月,其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经过57年的建设与发展,飞院在理、工、文、管、法等学科门类下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业群,教学覆盖了民航运输各个领域,成为世界民航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日制高校,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据统计,自建校以来,飞院为中国和亚洲、非洲20多个国家、地区的民航业培养了10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向中国民航输送了2.1万余名飞行员,中国民航界现有机长的80%以上出自飞院。目前,飞院各类在校学生有1.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余人,飞行学生6700余人,是全球最大的飞行员培训学校,也是目前中国民航院校中唯一具有正高职称评议权的大学。
飞院本部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占地1.6万多亩,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60亿元(不含土地资产值)。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亿元;在四川、河南两省建有新津、广汉、洛阳、绵阳、遂宁5个分院和5个机场,配有奖状、夏延、新舟600、西门诺尔、TB、赛斯纳-172等14种机型共236架初、中、高级教练机和包括波音737-300、波音737-800、空客A320等在内的全飞行模拟机、固定模拟机和练习器35台,各型航空发动机400余台,拥有亚洲最大的模拟机训练中心,以及我国民航高校中唯一的360度全视景塔台指挥系统。
飞院还建立了由中、美、法三国合作创办、居全球三大培训中心之列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以及美国本迪克斯/金氏维修中心、航空器维修执照考试中心、飞行签派员培训中心、工程技术训练中心等国际、国内授权的培训机构,承担着民航各种岗位的资格培训;同时,还为中国民航立法、建标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培训。此外,飞院旗下有全国最大的通用航空维修基地和一家通用航空企业——四川三星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