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在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办,这场行业盛会由中国东航和上海机场连续第5年联合承办。上海机场是全国客流量最大的航空枢纽,也是中国民航最大的航空物流枢纽,东航则是上海最大的承运人,主基地航企与机场共同在论坛现场向全球业界分享近年来的发展创新成果,为全球民航业提供了航线网络与枢纽建设的“中国智慧”“上海样本”。
东方航空:织密全球航线网络 强化枢纽保障能力
在此次论坛上,东航发布了《全球客货运航网建设》成果。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国家队”成员,东航以航线网络拓展为根基,以枢纽能力提升为支撑,以中转服务优化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全球、衔接高效的中转服务体系,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跃升提供关键支撑。
近年来,东航坚持“向远飞,向国际飞,向新兴市场飞”,持续加码全球布局。自2024年以来,东航已新开23条中远程国际航线,特别是深度延伸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区域,有效填补了中亚、中东、北非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航空运输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月,东航将开通上海—奥克兰—布宜诺斯艾利斯航线,成为实现通航六大洲的航空公司。这是全球民航业距离最长的直飞客运航线,并首次打通我国经停南半球飞往南美洲的南向通道。届时,从上海出发的旅客可通过东航航线网络更高效地抵达南美等地区,上海航空枢纽的南美航点空白也由此得以填补。
当前,东航正深度融入上海两场运营格局。数据显示,东航的运力投放与航班编排有力支撑了上海浦东机场在2024年实现全国客运量第一,持续成为全国最大的空港口岸,持续蝉联中国民航货运量最大的机场。为进一步打通上海两场间的中转服务,东航在上海虹桥枢纽设立空铁联运中心,长三角周边城市旅客乘坐高铁抵达虹桥枢纽后,在虹桥火车站即可完成值机、行李托运,从而“解放双手”,跨交通方式中转时间缩短近一小时。
数据显示,2024年,东航在上海浦东机场完成国际中转旅客835.8万人次,占机场国际中转总量的80.9%;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据达到479.5万人次,同比增长26.8%,成为推动上海中转枢纽旅客量增长的核心力量。
而在国内市场上,东航空中快线运营总数在今年冬春航季达49条,日均航班量约899班,覆盖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昆明、青岛、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极大便利了商务旅客往来。其中密度最大的京沪快线日均往返航班量达66班,基本覆盖日间各整点、半点时刻。
上海机场:“沪来沪往·适易中转” 持续提高中转服务品质
在本次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上,上海机场发布了“沪来沪往·适易中转”成果。记者了解到,该成果以“沪来沪往·适易中转”品牌为核心,从产品设计、流程优化、体验提升等多个维度深耕上海机场的中转服务,将“便捷、高效、舒适”的理念贯穿中转全流程,让上海成为全球旅客的“优选中转地”。
“沪来沪往·适易中转”品牌的核心是“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中转服务“精准匹配”。
在客运中转领域,上海机场针对不同旅客群体推出定制化服务:中转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旅客,可通过机场专属通道快速进出港,前往外滩、豫园等核心景点短途游览,机场同步提供行李寄存、景点预约、交通接驳指引;面向家庭旅客,机场在中转区域设置儿童游乐区、母婴关爱室,配备儿童专属休息座椅与恒温冲奶设备,安排专人协助办理中转手续;面向商务旅客,机场通过专用安检通道、优先行李转运,不断压缩最短中转时间,满足商务旅客“快进快出”需求。
在货运中转领域,上海机场针对不同货物类型优化服务流程:针对冷链中转,依托专业冷链仓储设施,实现从航班卸货、仓储到装机的全流程温度监控,保障生鲜、药品等特殊货物品质;针对高价值货物,采用“专人押运+ 24小时视频监控”模式,货物全程封闭运输,确保安全无虞;对于时效要求更高的中转,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优化大宗货物装卸与仓储流程,提高航空物流效率。
在服务体验提升上,上海机场积极制定无缝中转流程。在便捷层面,推出“中转一码通”服务,旅客通过手机生成的专属二维码,即可完成值机、安检、登机、行李查询全流程操作;在航站楼内设立中转服务中心,配备掌握英语、日语、韩语等多语言的工作人员。在舒适层面,上海机场在中转区域新增睡眠舱、休息区等休憩场所,在睡眠舱内配备独立床铺与充电接口,在餐饮区域引入上海特色小吃与国际餐饮品牌,旅客可通过付费或积分兑换服务。在高效层面,上海机场采用“智能行李分拣系统+人工复核”模式,进一步提升行李中转准确率。通过这样的“组合拳”,上海机场为旅客提供了在上海中转的更优体验。
双方协同:智慧赋能 为枢纽建设注入新动能
此次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以“创新领航智链未来——科技赋能全球航空新格局”为主题。作为论坛组织方的东航与上海机场,还在论坛现场发布多项智慧化举措,展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入航空服务全流程的成果,为上海航空枢纽注入数字动力。
东航开发的数字客服“东东”已上线东航App,“东东”能根据旅客提供的航班信息接受各类咨询,并自动生成个性化指引。东航研发的实体机器人“小东”则分别部署在上海浦东、虹桥机场的东航旅客服务区域,具备引导、咨询、帮扶功能。旅客通过语音指令,即可获取登机口路线、航班时刻等信息。同时,“小东”支持多语言交流,能为国际中转旅客提供无障碍服务,解决语言沟通难题。
在中转行李管理上,东航与上海机场共同开发了RFID(射频识别)行李追踪系统,行李从装机、中转到卸机的全流程均被实时定位,旅客通过手机即可查询行李位置和转运状态。行李抵达中转目的地后,系统会自动发送提醒信息,彻底消除旅客对“行李去哪儿了”的焦虑。
双方也都在积极打通数据接口,以此实时整合航班起降时间、旅客中转需求、行李转运进度等数据,动态优化旅客出行流程:若前序航班延误,系统会自动测算后续中转航班的衔接可能性,为旅客推荐备选航班或调整登机时间;在航班高峰时段,系统通过分析客流量数据,开放更多中转安检通道,避免旅客拥堵。
随着各项成果落地,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将为全球旅客与货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十五五”期间,上海机场将迎来上海浦东机场四期建成投用,东航也将作为最大的主基地航企在其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将开启新篇章。(《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编辑:陈虹莹 校对:李佳洹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