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师刘畅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暑期研学的供给侧在不断创新升级。暑期研学的市场供给已不仅是简单的游学,越来越多集科学、人文、艺术、运动等模块于一体的项目式、跨学科研学正成为趋势。这种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研学更有意义、更有质量。”
这或许便是航空研学广受欢迎的原因。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民航业有关的航空器设计制造、空中交通管理等技术领域,以及飞行员、空中乘务员、飞机维修工程师等职业都对广大青少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民航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在研学活动中,近距离参观和模拟飞行等互动项目能使书本上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航空的魅力。广大青少年不仅能借此开拓视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还有可能埋下梦想的种子,为未来的求学和职业规划提供助力。
加强建设 搭建平台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指出,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近年来,在民航与地方政府支持下,我国多地规划建设航空研学基地。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2024年底公布的名单显示,全国范围内共有80个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基地运行主体囊括航空公司、运输(通用)机场、空中交通管理单位、航空保障单位、民航院校、科技场馆、航空器生产制造单位等行业内外的多元化企事业单位。
这些科普教育基地为航空研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巴音郭楞日报》报道,库尔勒梨城机场航空科普基地以机场为核心,面向巴州中小学生开展一日研学活动。其两日及多日研学则以库尔勒梨城机场为目的地,辐射全疆22个通航机场,针对亲子家庭、中学生及部分小学生推出“机场+飞机+城市”深度研学项目。同时,借助巴州独特的进出疆地理位置优势,使其成为疆内、疆外学生游学之旅的端口。观海新闻报道,民航博物馆青岛机场分馆通过图文展板、艺术装置、光电沙盘、模型藏品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民航科技、民航知识及其承载的民航文化,为广大旅客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场馆内的C919大飞机模型、飞机驾驶体验舱在全国机场航站楼中属于“独一份”。《江门日报》报道,广东恩平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恩平飞行主题馆依托冯如文化IP,增强航空科普服务能力,推出多款真实飞机展示讲解、航空航天设备体验互动、C919大飞机模拟飞行舱和战斗机模拟飞行舱、无人机飞行等多个航空航天科普项目,建成全国青少年无人机科学素质等级考务中心,成为恩平市开展低空文旅研学的重要支撑,2024年有超过10万人次前来参加航空研学活动。
作为民航局主管的唯一全国性AAA级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全国各地的民航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科普活动。其中,“放飞梦想·爱心启航”民航公益科普夏令营活动自2012年起已连续开展多届,成为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的品牌公益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惠及15000余人次来自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青少年。
拓展市场 从“游”到“优”
作为“教育+文旅+民航”的交叉领域,航空研学近年来不断发展,成为航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民网报道,位于安徽芜湖的西航航空—东方飞谷航空飞行营地不仅具备研学、科普和飞行体验等多重功能,作为省级航空研学基地,这里还是教育部白名单模拟飞行赛事的学习和比赛场所。作为芜湖市湾沚区航空产业的配套设施,该飞行营地自今年开放研学课程至4月已累计接待近2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航空研学活动,预计全年可接待10万人次。在安徽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裕正看来,飞行营地建设周期短、运营模式多样,其并不局限于飞行,而是一个具有飞行功能的文旅项目。《黑龙江日报》报道,日前,随着肇东市北大荒通用机场的科普研学基地和航空主题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天谊研学机构携手北大荒通用机场,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集教育、实践和体验于一体的创新研学平台。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深入了解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历程,还能亲身感受现代科技在航空领域的广泛应用。肇东市天谊研学机构校长曹燕华表示,希望将航空科普研学游打造成品牌项目,让更多孩子从小掌握飞行知识,未来投身航空航天事业。
除了带动文旅经济发展,不少航空研学活动还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能够推动各地青少年增进交流,助力乡村振兴。今年6月,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组织开展的“牧云之旅——共筑青年民航梦”研学活动中,来自四川省越西县的60余名师生走进广汉校区和天府校区,聆听科普讲座,实地参观机场、塔台、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参与客舱逃生实训与模拟机驾驶体验。主办方还特别组织了招生及专业介绍答疑会,招生处党员教师与各专业学生代表为越西县学子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激发他们报考民航院校的热情。日前,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的70余名师生跨越千里来到浙江杭州,走进长龙航空总部基地。他们参观发动机维修车间、聆听工程师讲解维修流程,在AOC运行控制中心了解“航空大脑”如何统筹航班运行,在实训中心模拟舱中体验舱门操作与应急流程……此项研学活动以航空服务为纽带,通过“看、听、学、交”的立体体验,为青少年提供了拓展视野、增进民族认同的宝贵机会。
未来,随着民航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航空研学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大,从而进一步拓展“民航+”生态圈,延长产业链。下一步,相关各方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加强民航与教育、文旅等部门和机构的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充分挖掘民航特色优势,推出更多注重实践性、体验性的研学产品,构建更加成熟、规范的研学活动体系,推动航空研学从“游”到“优”,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民航报 记者潘瑾瑜)(编辑:陈虹莹 校对:许浩存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