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网友发帖称,6月25日晚,在乘坐吉祥航空上海—深圳航班时,在空中遭遇罕见的剧烈颠簸,餐盒、手机等物品散落客舱。“先是普通颠簸,紧接着所有人都感到了明显失重。”亲历者戴先生描述称。航班最终安全降落,吉祥航空方面表示,经核查,无人员受伤。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空中颠簸的发生频率也呈上升趋势。不过,针对此类现象,民航业早已逐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应对体系,而旅客只要掌握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也能规避其影响。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汽车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上会产生颠簸,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亦是如此。不稳定的气流就如同坑洼路面,会导致空中颠簸的发生。
按照强度来划分,空中颠簸通常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种类型。在发生轻度颠簸时,座位上的旅客可能感到安全带轻微受力,未固定的物体轻微移动,饮料在杯中晃动但未洒出;在发生中度颠簸时,座位上的旅客能明显感到安全带受力,未固定的物体会因为颠簸而移动,饮料可能从杯中洒出来,人在客舱内走动较为困难;在发生严重颠簸时,座位上的旅客会感到安全带猛烈受力,未固定的物体前后左右摆动甚至被抛起,人完全无法在客舱内行走。
天有不测风云,在飞行过程中有时难免会遭遇空中颠簸。不过,旅客通常无须担心,因为其中大多数都属于轻度颠簸,对乘机舒适度和飞行安全影响甚微。即便是遇上严重颠簸,也鲜少能真正威胁到飞行安全。
追根溯源,大气中的不稳定气流——乱流——是引发空中颠簸的幕后推手。不同乱流的范围、方向和速度各异,根据其成因可分为热力乱流、动力乱流、航迹乱流、晴空乱流等。热力乱流是地表增热造成气温水平分布不均匀引发的,常见于低纬度地区,多发于夏季中午和午后。动力乱流是指地表附近空气运动受到阻碍和风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切变造成的乱流,多见于高纬度大陆,在山地飞行时尤为常见。航迹乱流则是飞机飞过的区域所产生的乱流,如果两架飞机距离太近,前机尾流区域的扰动气流会非常强烈,导致后面的飞机遭遇强烈颠簸。
最令人防不胜防的当属晴空乱流。不同于其他乱流可能存在云层、风雨等明显征兆,它往往潜伏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之中,尤其多发于高空巡航阶段。其形成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在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区域的高空(通常在7000米以上)会形成一个激流带,宽度通常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当飞机不慎进入这样的激流带时,会出现突然抬升或下降,引发晴空颠簸。
在现实中,晴空颠簸时有发生,如前文提及的吉祥航空上海—深圳航班遭遇的正是晴空颠簸。当时,剧烈颠簸持续10秒,依靠机组的妥善处置,最终航班安全降落。类似情况也出现在2023年7月10日国航上海—北京航班上,据机上旅客描述,先是小幅度颠簸促使乘务员提醒旅客系好安全带,随后突发剧烈颠簸,冲击力导致一位未及时系好安全带的旅客和一位正在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员被抛向舱顶。所幸航班最终平安落地,机上人员均无生命危险。
风险总体可控
“乘坐飞机可能会遇到强烈颠簸,空中颠簸始终是飞行的特征。”英国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马克·普罗瑟如此表示。但在其看来,尽管空中颠簸可能让旅客感到不适,但它通常不会对飞行安全构成影响。
认识到空中颠簸的客观存在,民航业持续探索减少其影响的技术路径。在飞机设计层面,主要采取两种策略应对空中颠簸。一是被动颠簸减缓技术,通过优化气动外形和结构构型等,使飞机在遇到颠簸时尽快减小颠簸幅度;二是主动颠簸减缓技术,借助加速度计、机载探测雷达等传感器采集飞机颠簸相关信号,并将其输入颠簸减缓飞行控制系统,由系统发出指令,指挥操纵面快速偏转,从而减小颠簸幅度。
有备方能无患。除了在设计层面的努力,增强颠簸预报能力同样不可或缺。例如,厦门航空与国家气象局合作开发了基于机载探测的颠簸实时预报系统,目前已实现业务化稳定运行;南航以EDR(En?ergy Dissipation Rate,能量耗散速率)预报数据为基础,研发了颠簸预报算法模型,并将其融入“南航智行”和气象综合告警系统,为飞行员提供精细化的颠簸风险提示;西藏航空同样引入EDR技术并研发了专属天气App,助力飞行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空中航线上的颠簸气象预报准确性正不断增强。
然而,并非所有空中颠簸都能被提前预警,对晴空颠簸的预测便是一个典型难题。其特殊性在于,气象雷达主要依靠探测大气内的散射体考察大气运动情况,而在晴空颠簸发生时空气透度较大,导致气象雷达难以有效捕捉信号。当然,预警困难绝不意味着风险失控,“人”的关键作用在此凸显。民航局在《关于制定空中颠簸管理程序防止人员伤害的要求》中指出,可以通过加强飞行机组、客舱乘务员以及签派员应对空中颠簸的课程训练等一系列举措,防止和减少空中颠簸造成的人员伤害。
落实到航空公司的操作层面,针对晴空颠簸,飞行机组会在模拟机训练中进行专门演练。一旦遭遇严重颠簸,机组会将自动驾驶仪从常规方式切换为“驾驶盘操纵方式”,飞机会顺着垂直气流的方向“随波逐流”,从而减轻机体所承受的载荷。这一操作虽然会给客舱带来类似过山车的强烈起伏感,但能有效避免过载风险。
除了不断精进的飞行技术,愈发精细的客舱服务同样是保障安全的重要环节。以海航为例,其乘务团队已经建立全流程颠簸风险管控机制:航前与机组协同研判颠簸风险,动态调整服务方案;在遭遇颠簸时,及时整理和固定厨房物品,停止客舱服务;在餐饮服务结束后的专项安检中,劝返客舱内站立的旅客,同时加大对洗手间排队旅客的关注力度。总之,航企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叠加不断革新的技术,让空中颠簸的风险处于总体可控状态。
科学避险指南
当不可预知的气流打破万米高空的平静时,掌握应对空中颠簸的科学知识,无疑将为旅客提供最可靠的守护。
空中颠簸虽然鲜少酿成重大事故,但其引发的意外伤害风险不容小觑。回顾过往案例:2022年12月18日,美国夏威夷航空一个飞往檀香山的航班遭遇严重颠簸,一些旅客未来得及系好安全带,造成至少36人受伤。2016年6月5日,哥伦比亚航空的一个航班在飞行途中遭遇晴空颠簸,包括空乘在内的23人受伤。这些案例警示我们,严重颠簸有可能给旅客身体造成伤害。
在吉祥航空晴空颠簸事件的评论区内,网友“闪耀Bruce的赞”留言道:“每次我都提醒自己,系好安全带是硬道理。”朴实无华的经验之谈点明了空中颠簸的避险关键——系好安全带。尤其是在飞机爬升和下降阶段,因为需要穿越复杂的高空气流层,空中颠簸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此时系好安全带更加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空中颠簸尤其是难以预测的晴空颠簸,可能发生在飞行的任何阶段。因此,旅客只有全程系好安全带,才能最大限度防范意外伤害。
对于携带儿童或婴儿的成人旅客,应务必确保孩子全程系好安全带,切不可因孩子哭闹或抗拒而忽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孕妇旅客同样需要系好安全带,可将安全带系于大腿根部,并垫上小枕头等柔软物品以提高舒适度。
如果在巡航阶段遭遇突发颠簸,而此刻旅客恰巧不在座位上,该如何应对?此时,旅客应尽快用力抓住前方椅背或座椅扶手,尽可能固定好自己的身体,防止被抛离或摔倒。待颠簸强度稍微减轻后,应迅速寻找最近的空座位坐下并系好安全带。若周围没有空座位,可立即蹲下,同时双手用力抓住任何可抓牢的稳固物件,将自己固定住。
当空中颠簸发生时,飞机的左右摇摆或晃动,可能让旅客感到失重、恶心、头晕甚至呕吐,此时可以通过咀嚼口香糖或捏住鼻子深呼吸,以缓解耳压不适感。同时,可将头稳固地靠在座椅头枕上不动,有助于减缓眩晕。座椅前方的口袋内通常配有经过防水处理的呕吐袋,旅客可将其取出,以备不时之需。
在严重颠簸导致飞机失压的极端情况下,客舱顶部的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比如2024年5月21日,新加坡航空一架客机因遭遇严重气流颠簸,客舱内的氧气面罩脱落。旅客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迅速抓住面罩,按照指示进行佩戴。一般是先把面罩拉向自己,将其罩在口鼻处,然后拉紧固定带。在保障自身呼吸后,再协助他人。
飞行安全是一张由专业机组与每位旅客共同编织的防护网。当广大旅客都将全程系好安全带的习惯和科学的应急处置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面对空中颠簸就能从容不迫,有效规避风险。(中国民航报 记者方笑)(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薇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