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 通讯员鲍沁莹 报道:四川地区夏季雷雨多发,民航运行条件复杂多变。为做好民航安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总体方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以实战经验为蓝本,以“安全为基、调度为纲、动态应变、秩序为盾”为原则,提前谋划、系统部署,从预案升级到区域协同,全方位构建雷雨季节保障体系,为旅客架起安全高效的“云端桥梁”。
据了解,天府机场根据前期保障经验,不断复盘总结,优化完善了《天府机场气象灾害暴雨预案》《天府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联动协调处置手册》等规范性文件。
在《天府机场气象灾害暴雨预案》修订过程中,天府机场细致评估飞行区内不同区域的暴雨承载量,建立了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受影响区域关闭后的处置举措,确保相关区域关闭后能有效处置,保障全场运行持续安全平稳。另外,天府机场进一步完善了《天府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联动协调处置手册》,针对航班限制运行或停止运行后的快速恢复,创新建立了天府机场航班全场景一体化放行机制,根据不利天气条件对本场航班运行造成的影响,结合航班积压情况与跑道放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精细划分五类运行场景,分别制定契合各类场景特点的航班放行排序规则,并利用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实现运行场景的数据可视化,在提高航班放行排序科学性、决策高效性的同时,让各保障单位实时掌握航班保障进度。此外,考虑到天府机场距离市区较远、周围安置酒店不足的现实情况,进一步深化政企协同的大面积航班延误旅客疏运和安置快速联动机制,旨在为今后雷雨季节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提供更加坚实的托底保障。
为优化飞行程序,提高空中运行效率,天府机场还联合民航西南空管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协同优化共用飞行路径,完成向北点融合程序和北一跑道离场程序的更新迭代,新增向南点融合程序,已于今年4月17日实现进离场程序的双向升级。据测算,天府机场进港航班终端区飞行时间的全天平均值已从26分钟缩短至22.6分钟,离场航空器间隔从90秒缩短至70秒,每小时放行航班量最多可增加8架次,进一步提高跑道运行效率。
记者还了解到,天府机场通过航班时刻预调整、保障资源预排查、风险难点预管控等方式,多角度评估地面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保障能力评估模式。
机场运行工作与气象部门息息相关,天府机场为固化与空管气象的相关工作机制,不仅持续落实好每日15时通报未来2日气象预报信息和重要天气信息的动态通报制度,还对照各项天气预警发布标准,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为做好重点航班监控,天府机场积极协同成渝区域运协委和航空公司,重点监控四地十场航班、长时间起飞延误航班和旅客机上等待时长,监控节点从“关舱”前置至“登机”,根据COBT(计算撤轮档时间)控制上客,通过系统倒计时功能及时干预预计关舱超时航班。此外,天府机场与航空公司就航班正常考核指标与处置流程开展深入研讨,制定了机上等待2小时、航班起飞延误4小时等关键指标的响应流程,进一步优化指标化管理的创新模式。
与此同时,天府机场还以成渝区域运协委为纽带,与周边机场实时互通天气发展态势、备降接收能力等关键信息,针对不同运行时段,对双流机场备降至天府机场和其他机场备降至天府机场的1小时密集保障能力和3小时陆续保障能力分别开展全面评估,确保处置举措更加贴近天府机场现实情况。当航班集中备降本场时,天府机场将动态评估保障能力,视情启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备降航班返场保障工作程序》,实时监控备降航班旅客安置情况,并妥善做好备降航班快速返回工作。当本场航班大量备降外站时,天府机场将综合考虑本场运力不足导致的出港航班积压和旅客滞留等问题,适时启动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并及时与成渝区域运协委互通信息,协调备降外站航班尽快返回,有效减少运力不足带来的影响。
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雷雨天气,天府机场正以科技之智、协同之力,在雷雨季节大考中书写民航韧性与温度并重的答卷。这场关乎安全与效率的变革,不仅彰显了机场的运行格局,更体现着中国民航“人民至上”的初心担当。(编辑:孙文瑾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