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个航空服务体验综合体——厦航服务文化体验馆——在福建厦门正式启用,妈祖主题文化展作为该馆揭幕首展同步举办。而今年3月,妈祖神像搭乘厦航航班由厦门赴台文化交流的消息也引发关注。由此可见,民航不仅能够跨越距离,实现地域间的交通往来,也能承载文化,促进人与人的心灵交融。
近年来,像厦航这样借助民航推动文化传播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年2月,西部机场博物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揭牌。作为全球机场首家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其基本陈列以历年机场考古发掘出土的120件左右文物为载体,展现机场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历程,以及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古代长安的盛景;专题陈列则每期精选一件陕西文物系统代表性文物进行轮展。除了机场航站楼,航班客舱同样能化身文化空间。今年3月,南航在海口至多地航线上策划推出“木棉传韵黎锦传情”特色主题航班活动,通过知识科普、互动问答、非遗手工体验、赠送文创礼品等多种形式,将黎族文化融入到旅客乘机体验中。
“民航+文化”为何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旅客在候机、乘机时,既进入了相对固定的空间,又拥有一定碎片化的空闲时间,在此时见缝插针地利用展览、快闪活动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能较好地吸引旅客的注意力,收到不错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机场内、航班上的文化传播往往具有较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旅客旅途的出发地或目的地息息相关。这种场景化传播不是生硬灌输,更像是一种“精准推送”,与旅客出行的即时情景具有较强关联性,能够更好地引发旅客的兴趣和共鸣。例如,贵阳龙洞堡机场近日在空港艺术中心为贵州民间艺术水城画举办展览,邀请画师现场作画,吸引了不少旅客驻足观赏。
未来,要推动民航与文化传播更好结合,可从多方面发力。从传播内容来看,一方面,可以与地方文旅部门积极协作,推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机场这样的公共交通设施交流联动,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抓住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世界读书日等特殊的时间节点,策划相应传播活动、主题航班等,促进文化传播。从传播手段来看,可以积极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增强文化传播过程中旅客的交互感、体验感,同时也可以运用视频直播等形式,打破线上线下界限,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此外,还可以深入洞察旅客心理需求,结合地方特色、非遗技艺等推出相应文创产品,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带动非航收入增加。
借助民航进行文化传播,既折射出文化服务理念的发展,也是航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期待旅客能在民航出行过程中体验更加丰富的文化之旅。(中国民航报 记者潘瑾瑜)(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