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演员在社交平台发文谴责飞机上光脚踩座椅的旅客,并配上了一张后排旅客将脚直接踩在前排座椅中间的照片。“硬核”的谴责快速引发热议,可见这双越界的脚不仅踩脏了客舱座椅,更踩痛了大众对公共空间文明礼仪的敏感神经。
飞机客舱不是旅客自家的客厅,文明的边界不容模糊。客舱环境特殊,属于密闭公共空间,且空间有限,容纳旅客较多。旅客购买机票获得的是客舱的有限使用权,而不是“我花了钱想怎么坐就怎么坐”。光脚搭在前排座椅中间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带来了卫生隐患,还在空间侵占、心理冒犯等方面触碰了其他旅客的底线。
这样的行为与高铁“霸座”、地铁“外放短视频”等不文明现象同源,反映出部分乘客将公共空间“私有化”的心态,给其他旅客的出行带来了不愉快的体验。
当这样的行为真正发生时,仅靠在网络上公开谴责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针对此次事件,多家航空公司已经作出回应。东航、春秋航空、海南航空等航空公司的客服表示,如果遇到相关情况,旅客可向机上乘务员反映,由乘务员进行提醒和沟通。
当前,面对旅客在机舱内跷脚等未影响航班安全的不文明行为,乘务员的应对举措以“柔性劝导”为主,相关旅客不会被纳入“黑名单”。民航法规对威胁到飞行安全或涉及破坏设施的旅客行为有明确处罚,但对“光脚踩座椅”这类影响公共秩序的行为尚未进行细化界定。也就是说,这种不文明乘机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尚未触碰法律的红线。一旦遇到对劝导置若罔闻、甚至反唇相讥的旅客,乘务员就可能因缺乏强制措施而底气不足。更重要的是,因旅客不文明行为引发的矛盾,可能演变为对航空公司的服务投诉,甚至导致航班延误,最终成本变相由全体旅客承担。
因此,破解机舱不文明行为治理困局,不能仅靠明星发声、道德谴责或柔性劝导,更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首先,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将光脚踩座椅、脱鞋晾脚等行为明确纳入民航不文明行为清单,细化处罚标准,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其次,客舱乘务员应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制止、纠正旅客的不当行为,对屡教不改者进一步实施惩戒措施;再其次,航空公司和机场可以创新管理手段,在值机、安检等环节主动推广“文明乘机”宣传动画、标语,在座椅扶手上增设“请勿踩踏”标识,让文明乘机观念从入眼、入脑到入心;最后,作为民航旅客,加强自身约束不仅是对自己旅程品质的负责,更是对其他旅客的尊重。在遇到客舱不文明行为时,应该有更多人站出来勇敢制止,加强守护文明和安全的力量。
从公众人物镜头下的那只脚,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某个旅客的失仪,还有飞机客舱不文明行为治理的痛点。民航是一扇“流动的文明窗口”,要解好这道题,既需要旅客提高“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能力,也仰赖行业运用“柔中有刚”的治理智慧,更需要社会培育“文明有礼”的良好风尚。当每个人都懂得收好自己的脚,尊重他人的空间,文明才不会在万米高空中“缺氧”。(《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贾璞瑜)(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