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从媒体报道和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机票退改签”“低价机票”等与旅客航空出行有关的诈骗案件较此前明显增加,并且骗术更为逼真。这类诈骗卷土重来,反映出在民航全面复苏,旅客乘机出差、探亲、旅游频次增加的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又盯上了民航旅客群体。
梳理案件可以发现,不法分子的典型骗术是在旅客订购机票后,冒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向旅客发出“航班取消”等短信,提示旅客在支付软件中领取补偿。信以为真的旅客按“工作人员”要求下载指定App、开启屏幕共享以及远程听取“工作人员”要求进行一番操作后,却发现卡中的存款已被悉数转走。这一套路属于精准化诈骗,不法分子精准掌握旅客的个人信息和出行信息,让整个诈骗过程非常逼真。此外,不法分子抓住了旅客在出行前密切关注航班变动的心理,辅以退款补偿等诱惑,配合一套十分繁杂且隐蔽的操作流程,旅客很容易上当。因此,旅客切勿轻信来源不明、自称是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短信,应通过航空公司网站、App等正规渠道查询航班信息或进行退改签操作。
民航单位虽然不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责任部门,但是诈骗频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民航正常运行秩序。因此,尽可能防止这类诈骗发生,尽量减少旅客上当受骗的可能,事关广大旅客的财产安全,事关整个行业的美誉度,也事关民航持续稳步复苏,需要民航各单位有所作为。
事实上,早在2016年,民航局便针对当时发生的客票诈骗案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票务服务提示告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航空公司在其网站显著位置公布预防短信诈骗的提示信息,并在旅客通过航空公司网站、互联网机票销售平台、手机App等渠道购买机票成功后,及时以短信等形式推送防诈骗提示信息。自此,航空公司一直按照相关规定向旅客推送防诈骗提示信息。与当年相比,今年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民航大众化程度提升,旅客数量增加且更加多样;媒介生态演进,旅客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发生改变;不法分子的骗术和技术手段更新迭代,受骗人愈加容易轻信和上当。基于这些变化,民航各单位以及从事客票销售的其他市场主体应积极应对。
首先是在源头上加强对旅客个人信息的保护,切断不法分子获取旅客个人信息的渠道。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起草和完善与旅客信息安全保护有关的法规、条例,明确旅客信息保护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建立并完善处罚与赔偿机制,督促航空公司、在线旅游平台(OTA)等采取严格措施保护收集、使用的旅客信息;航空公司、OTA平台、信息处理第三方等要建立完善的旅客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加强对旅客信息流转过程的监管。
其次是进一步扩大反诈宣传覆盖面,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广大旅客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除了通过短信等传统方式向旅客推送防诈骗提示信息,民航单位还可以制作防诈骗主题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短视频平台上推送,也可以定期在机上或者机场内开展反诈主题活动,增强旅客的识骗能力和防骗意识。
最后是重点关注首乘旅客、老年旅客等易受骗群体,向他们精准推送防诈骗提示信息,将其作为首乘服务和敬老爱老服务的组成部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民航单位和旅客共同努力,构筑起牢固的“反诈堤坝”,不法分子便没有可乘之机。(《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韶滨)(编辑:张薇,审核:张彤,校对: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