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数字生态开拓智慧民航“新大陆”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3-08-24 10:50:00

当哥伦布意外地揭开一片新大陆的面纱时,与“旧大陆”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展现出这个陌生世界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还是数字时代,生态都是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眼下,数字化转型正成为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式。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数字化场景之一,智慧民航建设离不开数字生态的支撑,而良好的数字生态又将激发行业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

数字化生态圈

有力支撑民航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时代,技术打破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壁垒,将传统产业中的每一个岗位、每一次操作抽象为数字,汇集成海量数据,通过在“数字大陆”上反复计算、推演,从而形成赋能传统产业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高频词,加快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进行了专门部署,表明数字技术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今年7月民航局印发《关于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更好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作为承上启下的文件,《指导意见》不仅是民航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的顶层设计文件,也是统筹引领智慧民航建设、行业大数据建设发展等工作推进的指导性文件,将全面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化运行,为共同加快构建民航数字化新生态提供支撑。

在《指导意见》中,“数字生态”被多次提及。在总体要求的工作原则部分,《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惠的民航数字化发展生态,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局面”;在主要目标部分,《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智慧民航建设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据资源和要素体系完备,数字技术叠加效应、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全面释放,民航数字化生态圈全面形成,为民航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优化智慧民航建设数字化环境部分,《指导意见》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并从构建政策标准体系和优化数字治理环境两方面进行了细化。

作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之一,智慧民航建设与数字中国建设一脉相承,目标都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通过上述文件,我们能够感受到智慧民航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的主体和环节非常多。”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机场规划室主任陈文来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想要推动整个行业协同发展、形成合力,释放乘数效应,良好的数字生态是重要基础保障。”

开放互惠

一体化推进智慧民航建设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数字化世界,民航数字化新生态由哪些要素构成?具备怎样的特征?

陈文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从智慧民航数字生态建设的目的说起。“智慧民航的数字生态建设希望实现四个方面水平的提升,即民航运行安全水平、运营效率水平、航空服务水平、行业治理水平”。围绕这个目的,《指导意见》在遵循《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522”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细化了其在民航行业的工作部署,提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化赋能民航安全生产、航空服务、绿色发展、政府监管、行业文化“五个重要领域”,强化民航数字技术创新和筑牢民航数字安全屏障“两大核心动力和基本保障”,优化数字治理生态和国际合作格局“两大数字化环境”。

在业内专家看来,《指导意见》根据民航场景细化的“2522”整体框架其实就是民航数字生态的内涵,其中涉及的基础支撑、技术能力、制度环境和场景应用四方面正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从整体来看,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协调的体系;而在运转层面上,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制度环境将为场景应用提供支撑。

有了基本构成,理想的民航数字化新生态又将具备哪些特征?陈文来告诉记者,“在《指导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个共’,即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惠。这表明,民航数字化新生态既是开放性的,又是互惠性的”。

具体来说,“五个共”阐述了不同主体在民航数字化新生态中的定位。“共商、共建、共治”是希望管理部门、业内单位、业外单位以及与行业有关的个体都参与到民航数字化新生态建设中来;“共享、共惠”则是希望参与智慧民航建设的各方都能共享建设成果,共同受益。

“大家都知道,民航行业系统性极强。过去,我们更多强调行业内协同。但是,在未来的民航数字化新生态中,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业外单位能够参与到智慧民航建设中来”。陈文来举例说,可以将云平台开发商、服务器生产制造商以及制造卫星产品与进行航空宽带通信基站建设的数字技术研发企业、从事先进设备制造的企业引进民航业,并邀请这些企业根据民航业需求对相关产品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加速提升民航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

这种向外的延伸与拓展,恰如一条大河与其他河流连通,共同汇聚成奔涌不息的水系。在业内专家看来,民航数字化新生态的开放性与互惠性既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从宏观角度来看,数字中国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工作。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将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智慧民航建设必须与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其他应用场景有机融合、协同发力。同时,在数字时代,万物互联是数据流通的基础,借助外力,能够更好地帮助民航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培育智慧化沃土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在智慧民航建设初期,建设良好数字生态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完善数据规则。陈文来表示,在数字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想要充分释放数据活力,行业现阶段需要解决数据共享难、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以及规章制度相对滞后的问题。

“民航是一个沉浸在大数据中的行业,但多年来行业一直存在‘数出多源、利益各异’的情况”。陈文来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民航各单位采集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数据分享带来困难。“在现阶段,建设良好数字生态的关键是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规章和政策,解决数据确权、权益保护以及收益分配等问题,疏通数据流动‘河道’,让数据能够流动起来;到了智慧民航建设中后期,有了一定的数字生态基础后,数据的流动交换应该由市场主导,政府则通过编制负面清单和出台监管政策等方式,引导数字生态朝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在监管和引导发挥作用的同时,民航数字生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则是培育智慧民航建设的沃土。据悉,目前制约我国民航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是缺少既懂民航业务,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专注行业业务逻辑、深入探索数据应用的专精特新企业也不多。目前,民航信息化建设更多是将互联网厂商的通用级服务器、云平台应用到行业中。但是,在通用基础上,整合民航业务逻辑、满足民航业特有需求的系统还不多,特别是能够引领运行、服务、监管方式实现重大变革的创新非常少见。

“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企业培育,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厚植民航数字生态沃土,让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个人能够意识到数字时代的到来,能够拥抱数字时代的到来。”陈文来说。

目前,随着“7+1”智慧民航数据治理规范体系等规章相继出台,逐步完善民航数字生态正在为行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以科技创新为例。在民航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初期,如何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完成创新是一个难题。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为了坚守安全底线,民航业制定了大量规章制度。“对行业来说,一个现实问题是,当我们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系统引入生产场景时,在原有规章制度下,机器是不能单独工作的,因此创新的可能性受到了限制。目前,随着基础支撑、技术能力、制度环境逐步升级,我们已经能够通过给予特定行业主体‘豁免权限’,允许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试点,从而拓展新的空间”。

与此同时,在数字生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民航从业者、致力于进入民航业的学生以及搭乘航班出行的旅客都感受到了智慧时代的到来。在机场,全场航班运行态势已逐步实现智能感知和冲突预警,保障资源分配由人工为主向系统智能分配为主转变,民航很多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感受到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工作效率提升。在高校,与民航有关的院系开始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和课程,将数字技术与民航专业深度融合,着重培养既懂民航业务、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在陈文来看来,开放和互惠的民航数字生态将把智慧民航建设带入新的阶段。随着智慧民航建设的深入发展,政府和管理部门,业内外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将逐渐找到自己在数字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打破壁垒,推动数据有序流动,真正实现民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发展。(《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艺超)(编辑:张薇,校对:孙文瑾,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武当山机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许可...
武当山机场助力十堰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技保中心航路导航室...
西北空管局空管中心流量管理室全力保障...
暑运15天 上饶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超...
霍林河机场货邮吞吐量较2023同比增长310.8%
南航新疆分公司组织飞行员家属座谈 共建...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暑运通用安全教育
助力暑运 阿尔山机场加密呼和浩特航线
昭苏天马机场提前完成2024年客运目标任务
哈尔滨机场组织开展大风和洪涝灾害应急...
南航乘务员成功救助机上异物梗阻小旅客
海航货运党委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主题...
桂林辖区协同运行机制建设暨雷雨季保障...
便捷出行 暑运天津航空新增伊宁—乌鲁木...
佛山机场顺利开通佛山—吐鲁番直飞新航线
长白山机场开通“长白山—沈阳—深圳”...
33小时 32架次 湖南空管分局全力配合团...
内蒙古空港贵宾公司:推进贵宾业务一体...
首都机场商贸公司举办第十一届“航诚杯...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