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民航局下发的2022年度全国千万级机场航班截载时间情况通报中,福州机场在16个1000万~2000万级机场中航班截载时间最短,位居第一,而其全年平均每个航班27.8分钟的截载时间也是2022年度全民航41个千万级机场之中最少的。
“去坐高铁,提前20分钟到车站就够了;去坐飞机,有时候担心错过,恨不得提前2小时到机场。所以哪怕天上飞得快,还是省不了时间”。毋庸讳言,社会舆论场上的如是呼声并不鲜见。航班截载时间过长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民航出行痛点,也是民航在与高铁等出行方式竞争时常被提及的效率短板。福州机场运营方元翔福州空港公司的效率攻略为消除痛点、补齐短板提供了借鉴。
“如果为每位旅客节省10分钟,可以创造多少时间价值?”
福州空港地勤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场与市区的地理因素一直鞭策着机场团队努力探索缩短航班截载时间。福州机场距离市区较远,特别是在机场轨道交通和第二高速公路建成投用之前,出港旅客陆侧交通耗时长经常被诟病。在地理空间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回应旅客诉求,从截载环节缩短旅客登机前的总时长就成为机场工作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如果能够为每位旅客节省10分钟,目前福州机场一天近4万人次客流量,想想可以创造多少时间价值?”这个团队的成员常常这样提醒自己。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福州机场各单位各部门高效联动保障、着眼精益管理,共同推进缩短航班截载时间。机场统筹联动地勤公司、安检护卫部、运行指挥中心等单位和部门,密切衔接旅客服务、行李装卸、车辆保障、平衡配载等各个环节,在值机调度作业、登机口提前定位、行李百分百响应、货舱修正处置等方面进行精益管理,并以机场运管委为抓手,狠抓地面运行保障效率提升和空地协同运行,使航班靠桥率、航班正常性得到提升,并缩短地面滑行时间,这样从各个环节精益化上省出的时间,为缩短航班截载时间、方便旅客出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前端快速决断,后端快速保障”
近年来,福州机场在旅客地面服务中探索建立了“前端快速决断,后端快速保障”模式。
机场在服务环节围绕旅客动线,出台了“红马甲”引领、安检绿色通道、旅客爱心摆渡等服务举措,为不熟悉机场出行以及行动不便或晚到旅客提供服务保障,最大限度避免他们错过航班截载时间。与此同时,围绕行李动线,福州机场一方面对“三超”行李进行提前卡控,努力减少到登机口才发现行李超尺寸、超重,再托运耽误时间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安排地勤公司成立攻关小组,优化装车、撕贴分拣联、核对行李件数等环节,将行李保障全流程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26分钟。
在服务创新的同时,福州机场还向科技要效率,发力技术创新。针对晚到旅客保障,福州机场依托大数据研发了晚到旅客到达登机口时间模型,为判断晚到旅客的截载时间提供了极大便利,并在此基础上,以时间模型结合摆渡车辆实时地理信息,优化了国际或远机位晚到旅客的动线计算,让原先靠经验判断晚到旅客能否赶上航班截载时间、能否登上航班,改为让数据模型协助决策,使工作人员的判断更精确高效,减少过度提前截载。
在行李运输环节的技术创新中,福州机场则启用了新一代平衡配载系统,由此缩短航企集中配载航班制作审核舱单时间3分钟、机场代理航班制作审核舱单时间5分钟。
福州机场还在多年打造的“福来福往”服务品牌框架下,梳理出56项旅客及行李保障全流程清单,通过服务品牌建设,在高效保障的同时避免服务质量下降。
“把压力留给自己,把便捷留给旅客”
任何工作的推进,归根到底都需要给力的人员及团队。
近年来,福州机场从机制上为全员树立“把压力留给自己,把便捷留给旅客”的理念。机场通过交班会、党小组会、看板宣传牌等各种方式,积极营造“人人创造价值、事事追求实效”的正向氛围,通过各级党、团、工会组织,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要求服务保障各岗位积极践行真情服务理念,以旅客体验为试金石检验成果。
与此同时,福州机场着力抓绩效提升,在地勤、安护、运指等单位建立并完善奖惩分明的KPI考核制度,细化岗位作业指标,从绩效、作风等方面激发员工主动性,让高标准、高效率的作业理念深植员工心中。
通过全员努力,福州机场的运行效率持续提升,旅客服务也受到广泛好评。自2022年以来,福州机场累计收到有关航班截载效率的表扬信10余封,其中一封信写道:“你们专业、高效的服务让我儿子顺利赶考,奔赴梦想的学校。我们一家人真心感谢福州机场!”
民航是一个服务人、连接人的行业。截载时间看似是一个运行管理数据,背后则与旅客体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毋庸讳言,截载时间一度距离起飞时刻越来越久的情况,确实给不少出行旅客带来了困扰,对于那些陆侧交通没有轨道选项、而地面通行无法避免不确定性的机场更是如此。对许多旅客来说,“请提前××时间抵达机场”的数字越大,很可能就意味着商务差旅中不得不少一项安排、休假旅途中带着遗憾放弃一处景点,这或将对整个地区的文旅、经济活动带来效率与便捷性上的降速,抑或把本来有可能引入航空出行场景的客源,推向了高铁等其他出行方式。
无论就福州机场这一范例,或是在全行业的更大范围内,机场截载时间的缩短,对旅客行程的便利意义,都是一个持续传导、不断延伸的正向激励过程;其不仅为旅客在机场的值机、候机、登机环节中创造更多便利,还从旅客这一关键节点出发,助力在机场运行的航空公司吸引更多客源,助力一个城市的景区有更多机会迎来客流,助力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在效率提升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延伸阅读
姊妹机场数字赋能 提高截载效率
胡夕姮
与福州机场一样,厦门翔业集团旗下的另一个机场——厦门机场——亦在此次通报的2000万~4000万级15个机场中实现航班实际截载时间最短。根据实际测算,2022年第四季度,厦门机场实际航班截载时间仅为29.74分钟。
此前,厦门机场以智能排班系统、ACDM系统为基础,打造地勤生产运行保障的信息中心、协调中枢,打通客运流、货运流、行李流3个链条端到端全流程,通过“五个协同、两个优化、两个预处置”措施,有效提高了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和机坪运行效率。
自其全面接管机坪管制业务以来,落地厦门机场的飞机非必要滑行等待时间越来越短,航班放行变得更加顺畅高效。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厦门机场地面航空器滑出效率同比提高2%。此外,厦门机场地面指挥与机务拖车双向沟通的保障模式要求特殊顶推程序进行双复核,航空器运行保障异常须实时反馈,成功避免机务车辆“无用折返”,减少了航空器误推、误滑对机坪运行秩序的干扰,强化了机坪运行管控能力。
行李装卸也是影响航班截载时间的重要因素。为了缩短过站航班地面保障时间,厦门机场增设多名行李装卸作业人员,增加拖车协助运输后续行李,使行李出库时间提前至截载后10分钟内,并确保货舱门于起飞前10分钟关闭。
此外,厦门机场数字化转型赋能效率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厦门机场积极探索引进智能航站楼新技术,通过运用人脸识别、差异化安检、自助行李托运、智能人证对比等新技术,缩短旅客值机和安检排队时长,提升值机手续办理和过检效率,为航班截载时间进一步缩短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胡夕姮 转自《中国民航报》第6607期 第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