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路上稳步前行
以绿色转型推动机场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生态底色,也是发展优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机场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以“绿”兴业,以“碳”优产,全力推进“双碳”和绿色转型工作。
坚持“一盘棋” 体系制度筑牢绿色发展之基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一盘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近年来,我国民用运输机场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逐步增强。但总体来看,大部分机场的碳排放管理能力仍处于基础水平,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还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建立一套有效提升运输机场碳排放管理能力的工作机制变得尤为迫切。
2022年1月,民航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民航发展整体布局,并首次设置了绿色发展专篇。同月,民航局印发《“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这是民航历史上第一部以“绿色发展”命名的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民航‘双碳’企业评价”相关要求。在这些政策体系的支撑下,“双碳”犹如强有力的引擎,驱动机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鼓足干劲向前行。
日前,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以下简称“机场协会”)主办了第四届中国机场发展大会暨创新成果展,正式发布了我国首届“双碳机场”评价结果,授予19个运输机场“双碳机场”星级称号。在本次评价中,机场协会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针对国内运输机场碳排放管理能力开展有效评价,推动机场整章建制、规范管理。通过明确管理提升路径,各参评机场不断完善行业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碳排放管理综合能力,为促进民航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成都双流机场秉持“节能低碳、绿色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减碳行动;建立健全了碳排放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制定能源管理、重点用能设备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等;明确各部门职责,号召全员“向绿而行”。井冈山机场在通过“双碳机场”初审后,先后制定下发了《井冈山机场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手册》《井冈山机场节能减碳专项规划》《井冈山机场碳排放管理制度》等手册文件,为机场碳排放管理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制度是上海虹桥机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上海虹桥机场构建了清晰完善的碳排放层级管理体系和精细化能碳管理体系;创新探索科学量化的减排目标,建立了一套反映航站楼旅客吞吐量与气温波动影响的碳排放考核机制;坚持做好月度、季度、年度对标分析、管理评审和第三方能源审计,通过动态跟踪节能减排成效,持续实施碳排放核查,进一步提升能源和碳排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年度碳排放目标实现。
为加强顶层设计,西安咸阳机场制定并发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十四五”绿色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有序推进绿色减排,完善管理体系建设。2022年,西安咸阳机场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制订《能源管理计划》,细化重点任务和节能减排项目,建立碳排放监测、能源计量监测机制,设立能源管理专项资金,连续3年节能项目预算共计近4500万元,切实将方向引领与行动可行相统一,确保能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过程有据可查,项目可考核、资金有保障。
能源管理上台阶 多维度推动绿色转型
推进机场节能降耗,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一招。首届民航绿色发展论坛暨民航绿色发展设施设备展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航业积极实施专项行动,机场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突破6000万千瓦时,场内电动车辆设备占比超过24%,飞机APU(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设备安装率、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在2022年度“双碳机场”评价项目中,参评单位对机场能源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制订了年度能源管理工作计划,建立了碳排放量监测、核算和报告等相关制度,按照要求在相应点位、管理界面配备和安装有效的计量器具,结合自身能源分析、能源审计、碳核查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节能减碳改造或优化,进一步提升机场能源管理水平,为机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井冈山机场围绕“管理提升少排碳、技术革新降排碳、设备引进再减碳”,实现“绿色发展不排碳”的总体工作思路,持续完善能耗计量管理、目标量化考核管理、航站楼照明系统集中封闭管理,持续推进技术革新,开展中央空调空气处理机组控制系统革新、航站楼照明灯和高杆灯更换LED灯、节能路灯改造、公共区及飞行区充电桩建设等。2022年,井冈山机场重点推动光伏建设,充分利用机场公共区、飞行区闲置空地,完成了1520千瓦光伏建设,年发电总量达144万千瓦时,设计使用年限25年,累计可发电3648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000吨。
西安咸阳机场以信息化为抓手,在能源结构优化、资源精准配置、动能循环利用、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一定实效。西安咸阳机场积极试点物联网技术,集成7套自控系统,设置3548个监控点位,利用1100余块智能仪表,实现了数据远程采集、状态监测、自动报警等;建立能源管理平台,完善计量器具集中监控管理、数据实时采集、自动报表统计等功能,基于能源数据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低碳减排措施,确保各类能源科学、精准、合理、及时调配;利用A-CDM技术发挥信息化协同优势,破解了信息交互不畅、业务联动不协调等发展瓶颈,提高航空器机坪运行效率,减少航空器燃油消耗,预计每年可节省航油成本超3000万元,减少碳排放2万吨;结合航班动态和旅客流量制定运行策略,依托系统智能控制照明、精准调控温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打造绿色机场持续增添动能。
为提高碳排放管理综合能力,榆林机场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绿色发展落实到机场建设、运营、管理的全链条实践中。其先后制定下发涉及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温室气体监测、环境保护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五项制度,针对照明、暖通空调、行李运输等主要用能系统制订节能运行方案,机场综合能耗同比减少4.2%;持续优化能源结构,航站楼LED节能灯具实现全覆盖,建设安装近机位APU替代设施14套,引入新能源车12辆,安装充电设施6台,车桩比达到2∶1;积极探索“绿电”应用,实施单体建筑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切实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在上海,虹桥机场围绕“双碳”目标,联合航企等13家驻场单位搭建节能减排联建平台,通过能源管理系统一期,初步实现对机场能源使用情况集中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在航站楼内,机场利用智能控制系统,调整楼宇空调、照明为智能低能耗运行模式,更新桥载电源、桥载空调,远机位新增移动电源,近机位APU替代率近100%。同时,其积极推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在西货运楼屋顶实施3.456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微机监控装置实现遥控、遥测、遥信,年均发电量约251万千瓦时,2021年可再生能源用量占比2.2%,铺就了一条机场绿色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
“双碳”之路开启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民航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机场协会介绍,在“双碳机场”评价工作中,发现机场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不足,如缺乏针对“双碳”发展的中远期系统性规划,智慧化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手段处于较低水平,普遍存在节能减排手段单一、技术改造成效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全域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较低,工作存在较大挑战。
针对当前机场节能减碳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能源研究院研究员孙峙峰表示,低碳机场的实施路径应以目标为导向,规划先行、过程管控、对标监控,构建全寿命周期、全域管控指标体系,从建筑、智慧、运维多维度搭建碳轨迹平台,实现机场全域碳排放可视、可调、可控。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于剑则表示,未来30年,机场减碳潜力最大、最重要的技术和措施是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技术、场内热电脱碳技术以及外购可再生电力措施。基于机场碳足迹,对碳排放进行科学分类,是制定机场减碳技术路线的基础,也是拟定机场长远减碳有效战略举措的前提。
为打造节能、环保、科技、人性化多种要素相统一的绿色航空枢纽,各地机场锚定“双碳”目标奋力前行。上海虹桥机场制定了《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低碳发展“十四五”规划和“3060”中远期目标》,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建筑低碳性能、推进节能技改、开展节水行动、经济手段减碳六大主要任务。根据规划,上海虹桥机场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场内车辆电气化替代基本完成,机场绿色建筑认证面积占比显著提高;2060年,机场规模化应用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零碳航站楼改造,借助绿色电力、碳汇产品等手段最终实现机场碳中和。西安咸阳机场则以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全员低碳意识、探索新技术应用为抓手,持续开展绿色低碳工作,形成全方位、全链条的管理和治理体系,提升机场整体环保能源管理治理水平,助推公司提质增效、节能降耗、高质量发展。
绿色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开展近零碳、零碳机场建设,要切实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一方面,机场要持续拓展绿色发展的“新赛道”,树牢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理念,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低质发展道路,加大力度进行节能减碳改造,真正让“碳指数”成为引导机场绿色发展的晴雨表;另一方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内核,全面推行可再生能源利用、行为节能等标准、产品和服务,加快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技术攻关,切实推动民航减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新成效,让机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 通讯员刘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