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 报道: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并导致震中及附近地区部分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一度成为“生命孤岛”。
抗震救灾行动全面展开后,中国通航、驼峰通航等通航公司分别派出直升机飞往震中开展救援勘察和人员、物资运输等作业。此外,通航领域的新生力量——无人机——也堪当重任,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于地震当日紧急起飞,赴灾区勘察,提供应急通信保障;傲势科技的无人机团队则配合特警进行空中灾情巡查,及时传回灾情画面。
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通航再一次展现出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成为应急救援的“最后一公里尖兵”。事实上,作为重要的应急救援力量,通航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那一次,来自飞龙通航的“巨无霸”——米-26直升机——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过程中调运挖掘机、装载机等60余台,为救灾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十三五”以来,民航局聚焦国家战略,立足新时期,提出“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两翼齐飞”,通航战略地位得以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通航产业加速发展,通航机队规模不断扩大,可以用于救援的飞机越来越多,相关救援体系逐渐完善。在今年6月民航局印发的《“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中,也提出了聚焦公益服务提能增效,要围绕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护拓展应急救援场景,打造服务范式。
由于产业链各方主体较多,长期以来,对于如何形成统一合力,统筹调度构建常态化通航应急救援备勤系统,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与通航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在通航救援力量多元化、管理响应分级化、分工明确责任化、应急人员专业化、应急预案精细化等方面仍有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重大灾难面前,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民间通航救援力量加入,走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无人机在应急救援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空中巡查、应急测绘、物资投送、提供移动基站等。疫情防控期间,无人机还广泛应用于消毒灭杀、疫情巡查、信息宣传、小型医用物资转运等领域。对我国通航产业来说,无人机领域也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赛道。民航局在规模指标上对有人机、无人机作了区分,体现出顶层设计对无人机新业态发展的引导。
目前,一些传统通航企业已经形成了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业的业务格局,航空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料显示,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将形成产值达数千亿元的通航应急救援产业,包括救援飞机、地面装备、检测设备研发生产、空投手及救生员等多种专业人员培训复训等,“最后一公里尖兵”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