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自1982年拉开中国民航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序幕,40年来,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构建完善了民航安全培训课程体系,积极创新民航安全培训学科基础理论,不断调整优化安全培训组织形式,持续提升民航安全培训师资能力,打造品质安全学院,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品质安全学院
“几十年来,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长期任务”。在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于剑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快速增加,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公众对民航安全的期望值也在逐步提高,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中国民航面临的重要问题。
彼时,国际航空运输业也呈现出自由化、联盟化的趋势,全球航空运输环境日趋复杂,国际民航组织对各缔约国履行国家安全监督职能的要求日趋严格和规范。与此同时,我国民航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新的管理体制刚刚建立。2005年,中国民航已成为世界第二航空大国,也是国际民航组织I类理事国,国际民航组织将安全列为第一要务。
“在此背景下,安全管理成为民航局的主要职责。但在当时,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的航空安全学院,这与我们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民航局航安办安全信息处二级调研员孟宪岭表示。为负责航空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民航业内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2006年5月22日,民航局(时民航总局)下发通知,决定在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中国民航安全学院,重点开展对民航行政机关安全监察人员、民航企事业单位各类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
在策划筹备成立中国民航安全学院的过程中,学院紧紧把握“安全”这一发展主题,积极制订了民航安全学院组建及实施方案和民航安全学院培训课程体系,明确了中国民航安全学院的宗旨、目标、发展远景、任务、组织机构设置、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布局和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工作构想。中国民航安全学院的成立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学院的教育培训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与时俱进丰富创新学科建设
于剑介绍,在“大安全”概念下,在学院下设的教学科研机构中,航空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系、机场管理系、飞行标准系、航空器适航审定系、安全保卫系、未来研究院7个院系的业务直接与安全相关。16年来,借助成立中国民航安全学院的契机,学院的安全管理培训课程体系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此外,学院还设立了安全专项基金,制定并下发了专项基金使用与管理办法,推进安全类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初步构建形成了包括“三部委”高级安全管理培训、民航8类监察员初始培训、专题培训和复训、民航企事业单位中高级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涉外安全培训在内的,涵盖通用飞行标准、运输飞行标准、航务管理、维修管理等内容的安全培训体系,成功举办了“三部委”安全管理高级培训班、航空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培训班、民航监管办主任安全管理培训班、安全监察专题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综合执法类监察员培训班、民航监察员法律基础知识培训班以及各类安全监察员初始及复训培训班等。据了解,学院安全类培训在所有课程中一直占据较大比重,2012年已超过50%。
为进一步突出需求对接的精准化,2021年,学院对培训计划进行了全新改版,围绕党校、安全学院、干部学院三块牌子,构建形成了领导干部与党政党建、航空经济与管理、航空安全与安保三大培训体系,以及分类科学、层次合理、长短结合、多元互补的班次结构。其中,在航空安全与安保体系中共有8类,涵盖航空安全管理、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机场安全管理、飞行标准、适航审定、应急管理、危险品运输与管理、安全保卫等专业领域。
与此同时,为满足新形势下行业在线学习需求,“中国民航教育培训在线”还围绕促进信息技术与行业教育培训深度融合,逐步打造出“两课堂”。其中,“民航安全在线课堂”自主开发航空安全类视频课程100多门,效果较好。学院航空安全与应急管理系开展面向全行业基层从业者的安全知识公益培训,还创下了单个培训项目同期培训4.6万人的纪录。
作为与安全培训关系最为紧密的航空安全与应急管理系,其在安全教学培训中积极创新,多个培训项目获得民航局表彰,并开发了多门安全类培训课程,引进翻译安全培训教辅图书50余本。航空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系主任黄为表示,安全培训可使参加培训的企业人员及时了解民航安全管理相关政策要求,掌握最新安全管理理念方法,系统学习安全管理知识,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我们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一些专项培训还可以提升专业人员的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监察部副部长燕华表示,白云机场及二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从基层管理人员及一线岗位人员中选拔出的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家库成员,会定期参加学院的安全培训。
与时俱进的安全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的培训体系,丰富了培训课程类别,培养了安全培训专业教师和安全科研骨干力量,更好地发挥了学院的作用。孟宪岭也充分肯定了学院在安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他表示:“管干院的安全学科建设长期以来以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法规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安全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架构,在安全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紧扣民航高质量安全发展需要和安全治理现代化需求,在安全法规与监管、安全管理体系、安全信息管理和民航应急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学科建设,建立与时俱进的安全培训课程体系,研究行业安全管理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行业安全发展持续赋能。”
智慧赋能民航安全发展
按照民航局“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总体要求,学院确定“十四五”期间建设五大科研战略高地,其中航空安全与应急作为科研高地之一已进入快速推进建设时期。自安全学院成立以来,航空安全管理一直是学院深耕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分析和研究航空运输生产运行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而在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近年来,围绕行业重大现实需求,学院还组织开展了相关学科研究和智库建设,获批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助力航空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学院整合安全专业资源,通过实验室平台建设,聚焦航空安全场景,建立仿真模型,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既拓展航空安全基础理论、丰富安全培训形式,又为政府安全决策和市场主体安全运行提供了智库支持。
2014年,学院成立了民航数据治理与决策优化重点实验室,聚焦智慧民航建设,覆盖民航数据治理标准规范、数据融合感知关键技术、民航仿真建模与系统开发、民航资源分配与决策优化等领域,为行业安全监管、运行优化、经营决策提供解决方案。实验室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基于客流信息的枢纽机场航站楼及卫星厅智能运行技术及应用研究》等15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牵头编制了20项标准规范,自主研发了10套行业垂直应用系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
2017年,民航通用航空运行重点实验室获得民航局认定,被明确为首个通用航空领域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支持我国通用航空安全、有序、顺畅飞行为目标,以低空空域运行评估验证技术、通用航空运行信息化技术以及有人/无人航空融合运行技术为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通用航空运行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等各类科研咨询课题100余项,开发民航局通用航空管理系统等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3套,以第一单位获得中国航空学会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逾100篇,申请与获得专利1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0余项。
“围绕加强学院安全学科发展,我们上半年又成立了未来民航研究院,主要回应未来20年、30年和50年民航最为关切的问题”。于剑说,第一要务还是安全。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航空安全因素发生了变化。“以飞行员为例,在驾驶舱里,可能从掌握‘一杆两舵’的能力变成了分析、处理、加工信息,然后快速决策的能力”。
孟宪岭表示,行业主管部门希望管干院筹建的民航安全实验室能够在安全大数据应用和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利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行业安全大数据和信息挖掘利用,精准研判安全风险,科学掌控安全趋势,准确把握行业安全发展规律,为行业防范安全风险、治理安全隐患、持续提升行业安全水平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为以智慧民航为主线的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据了解,未来民航研究院将突出跨学科交叉研究特点,主要围绕安全民航、智慧民航、绿色民航等民航未来发展重点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未来民航研究院还将统筹学院内部资源,与安全相关教学系合力建设民航安全重点实验室,争取早日建成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安全高地,以高峰带动高原,通过学科群的发展带动整个安全学院的高品质发展。
民航安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安全智能技术、航空安全工程与技术、综合应急技术、民航安全与应急管理智库等,并将聚焦航空安全新理论阐释、新标准执行、新技术应用以及智慧民航建设大数据治理等方向领域,加强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建设,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培育形成若干智库矩阵,提升服务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