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美好的旅行,往往从航站楼开启。一个好的航站楼设计方案,可以赋予其大气宏伟的外观形象,同时简化陆侧道路系统,利于形成布局紧凑的综合交通体系。而集中式主楼的设计可方便旅客中转、乘机、购物、休闲,共用一套管理人员和管理系统,经济高效。
匠心打造 人在画中游
如果机场建筑设计美观,环境布置舒适,景观打造别致,旅客坐在机场候机都将成为一种乐趣。
张家界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为了让旅客随时都能领略到张家界的美景,张家界荷花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应用了大量透明落地玻璃,最大程度将张家界无处不在的美景引入机场。旅客走在机场里,就能享受到“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在近些年的机场航站楼建设中,设计师更是从内到外精心设计,希望给旅客带来更加温馨别致的感官体验。2019年,北京大兴机场建成投用。从空中俯瞰大兴机场,其犹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气势磅礴。大兴机场航站楼的屋顶为全天窗结构,共18万平方米,使用了1.28万块玻璃,并在屋顶中心位置设计了巨大的六边形天窗。阳光从顶端的采光窗倾斜而入,光影交织,给整座机场带来通透感。在这个非常梦幻的空间内,旅客还可以看到柔美干练的屋顶线条,如参天巨树般的C型支柱,犹如置身于科幻电影中,颇具未来感。
在成都天府机场项目中,中建西南院联合体设计的“太阳神鸟”方案获得专家全票推荐。设计师将成都及四川的文化融入方案,设计了4座如“太阳神鸟”形状的航站楼,远远望去,如同“神鸟”展翅。在几年建设中,“神鸟”在天府大地上快速“生长”。在万米高空,多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时刻捕捉着这座机场的动态——2016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区域绿意葱茏,零星露出黄色的地表;2017年,机场航站楼的建筑轮廓逐渐清晰,“神鸟”图像若隐若现;2020年,机场已“整装待发”,两座银色的航站楼、装饰整洁的跑道正式亮相。
作为西部最大的国际枢纽机场,天府机场还将“天府十二景”搬进了航站楼,通过具象的植物与装置,将景观与公共艺术、交互装置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个浓缩的蜀地自然文化特色庭院。1号航站楼北指廊端口的“雅舍”庭院具有浓郁的川西建筑风情,“房舍”上的琉璃瓦宛如粼粼水波。旅客走进庭院,似乎能听到雨滴在瓦片上的音律。2号航站楼内的核心庭院则再现了青城山的美景,题有“苍山幽径”的牌坊。旅客可走到庭院中,沿着古蜀栈道“曲径通幽”,感受幽深静谧。这里还有专为儿童设置的开放式庭院,内有卡通造型的秋千、山洞等玩乐装置,并配有塑胶地面,给儿童旅客提供了一个可以嬉戏的活动场所。
在2022年世界十大美丽机场评选中夺冠的深圳宝安机场,近年来,围绕机场环境、服务设施、人文景观等方面,启动了100余项服务提升工作,对3号航站楼和卫星厅服务设施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在设计上,卫星厅打破了以往建筑黑白灰的常规色调,采用“钻石”形天花板与木色天花板搭配,内部环境则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设计主线,在候机区域设置不同款型的特色沙发组合和不同颜色的座椅。其在3号航站楼内还打造了20处高品质个性化休息区,引入50余款躺椅、艺术沙发、休息吧台、造型地毯,从细节点滴处“拥抱”旅客。
大航站楼 成为服务的综合体
近年来,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快速增长,机场规划也紧随民航发展的步伐,各地加快建设更大规模的航站楼以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纵观国内主要机场,北京大兴机场1号航站楼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相当于109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总建筑面积为98.6万平方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总建筑面积88.1万平方米……
机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体现地区经济成果的城市名片。更大面积的航站楼不仅可以展现更大气的建筑形象,更与旅客服务、机场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大的航站楼将值机、安检、行李运送等设施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共享,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便于机场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业务量时,及时调整空间分配,保证了资源调配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大的航站楼方便旅客在楼内直接完成中转等乘机流程,同时享受商业等多样化的服务,这种便捷和高效对机场运行和旅客体验均有积极影响。
此外,尽管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地区的人口总量、经济增速、航空业务量增速等数据预测机场未来的航空业务增长量,但是预测和实际总会有偏差。给未来留出更多发展空间,比为了应对实际需求而被迫扩建更为理性。
细心的旅客会观察到,欧美枢纽机场的客流量很大,但其航站楼多采用一个个小航站楼组成的航站楼群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满足大客流量的要求,却在经济性和实用性上打了折扣。欧美国家的民航业发展了近百年,早期因为民航旅客数量较少,客机运力较低,建成的航站楼也普遍较小。随着航空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些机场在之后的渐进式扩建中投入了较高的费用。以美国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近期的扩建工程为例,此前其投入了几十亿美元修建的3座航站楼将被拆除,而计划新建或扩建的航站楼预算又高达150多亿美元。
而对于整体运行而言,机场的主要功能是让旅客安全高效地从城市交通转入乘机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一个有唯一入口和出口的系统。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系统内部越复杂,整体越容易发生混乱。机场包含了陆侧道路及停车区、轨道交通、航站楼、空侧飞行区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如果把一个大航站楼拆分成多个小航站楼,就等于增加了这个机场系统内部的复杂程度,导致机场的运营成本和难度同时上升。另外,单体规模较小的航站楼群意味着值机、安检等各类设施需要被独立拆分,这会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调配灵活性。美国达拉斯沃斯堡机场曾经尝试过小航站楼群的模式。为了保证航站楼间的高度协同和联通,其不得不又修建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轻轨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都很高。
动线优化 体验全面升级
为了服务更多旅客,机场需要更大面积的航站楼。但是航站楼的建筑面积和旅客的动线长度并不一定成正比。在建大机场的趋势下,提高机场运营效率,优化航站楼内的动线设计,成为提升旅客体验的重要议题。
动线是旅客的行动路线,它可以影响人对空间的感知,动线紧凑会让旅客感觉航站楼“变小了”。其实,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大并不意味着拥挤,机场效率越高,人员流动越顺畅,人员聚集的可能性越低,旅客广场的面积越小,留给其他功能的空间就会越大。因此,动线和效率相互影响,动线越合理、效率越高,旅客在航站楼的步行距离越少、停留时间越短,体验也就越好。
在深圳宝安机场,为了有效解决旅客乘机步行距离过长的问题,其为卫星厅新增了42个标准廊桥机位,其中11个为组合机位,可实现机位的灵活转换,最多可保障53架飞机停靠廊桥,更多旅客可以体验廊桥抵离的便利。在北京大兴机场,旅客从安检口到每个指廊的终端只需要8分钟时间,多轨交通可以快速直通北京市区和周边城市,大幅缩短了旅客的出行时间。
除了在设计之初花心思优化动线,不少机场也在利用科技和服务的力量引导旅客快速分流。海口美兰机场二期新建的2号航站楼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共有5个值机岛,110个值机柜台,40条安检通道,36个廊桥登机门,21个远机位登机门,免税商业面积将近1万平方米。在如此大的航站楼内,机场布设了随处可见的旅客指南、贴心的地勤工作人员、清晰精准的指示牌,让首次踏入的旅客不再担心“迷路”。此外,航站楼内设有15套预安检闸机,该机器可区分送行人员和登机旅客,并及时提示相关旅客提前到开包间办理检查手续。而智能回筐系统的使用在减少旅客等待行李筐时间的同时,减轻了安检人员的工作强度,系统还整合了人脸识别技术、人包信息绑定、自动回筐、自动复检等功能,实现了旅客过检全程自动化。(《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田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