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雨兼程,40年春华秋实。
1982年~2022年,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走过了整整40个春秋。
40年来,学院秉承“立足民航、服务民航”的办学宗旨、“求是、尚严、创新”的校训精神,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与民航发展同向同行。从初创时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到奋进中的风雨兼程、蓬勃气象,再到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内涵发展,学院一次次突破、一次次跨越,谱写着民航科教兴业的精彩华章。
“长期以来,学院全体师生凝聚追求‘一流、品质、卓越’的磅礴力量,以建设一流行业党校为龙头,打造品质安全学院和卓越干部学院,肩负起‘锻造新时代担当民航强国建设大任的领导者’的使命,努力成为民航业高质量培训教育的引领者、高质量发展思想的贡献者’。”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于剑如是说。
启航
翻开学院新近编写出版的院史,每一次进步发展都与民航发展息息相关;在每一个时代重要节点,学院始终以开拓者的身姿主动适应民航改革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民航事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民航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人才。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应运而生。
1981年9月5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在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部民航班(简称“民航党训班”)的基础上,批准成立民航党训工作机构,成为学院的胚胎和雏形。1982年7月9日,国务院给予批复,中国民航干部学校正式成立。1984年,中国民航干部学校转型升级为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迎来华丽转身。
成立之初,学院就突出干部教育,开办了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部民航班(又称为“民航党政干部进修班”)和民航企业管理专业厂长经理国家统考轮训班。这两个重点班分别成为学院民航党校培训和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的开端。
1995年,学院在原民航总局局长陈光毅的推动下开办了中青班。学院前院长魏锦才至今仍然记得1994年底陈光毅局长一手推动中青班创办的情景。“最开始,中青班的名字还叫‘跨世纪人才班’。为了推动开放合作办学,我们实现了与罗罗公司的长期合作,从1995年至今长达27年,直到现在仍在推进。这样的合作在行业内屈指可数,树立了中高级管理培训的国内外品牌”。
与此同时,在党校工作的旗帜下,在中青班的影响带动下,学院相继开办了中规班、中运班、中安班、中维班、中适班、中飞班、中机班、中通班、中服班、中策班等“中字头”班10余个。40年来,一批批学员从这里出发,奔赴民航各个岗位,成为民航强国建设的栋梁。在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副主任王晓明、民航局机场司处长郑斐、首都机场集团广告公司副总经理牟建良等参加过“中字头”班课程学习的毕业学员看来,“所办为所需、所授为所愿、所学为所用”是培训期间最深刻的感受。
从曾经“一天开一个培训班”的目标,到如今年均开展培训1000多班次,在峰值时一年完成4.8万人次培训任务;从打造中青班培训品牌,到10多个“中字头”班多点开花,再到党校班、三部委安全培训班等系列品牌集群,学院紧跟民航发展步伐,与时代最强音同频共振,在与时俱进中成就了学员,服务了行业,也带动了学院深入发展。
征程
民航事业在蓝天,民航人的梦想也在蓝天。40年励精图治,40年革故鼎新。学院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己任,积极响应民航事业发展要求,在民航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取得了今天的办学成就。
这是在平凡和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孜孜不倦、艰苦奋斗的40年,是在时代发展大潮中与时俱进、求新思变的40年,更是兼收并采、追求卓越的40年。
硬件大改观,发展跑出“加速度”。今天的学院主校区坐落在北京望京繁华的花家地一带。而在建院初期,学院设在首都机场附近,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一所学校三栋楼,一个球场三种球”是对学院老校区简陋环境的真实写照。“在我刚到学院时,其院址是暂时的。它是在建设首都机场时临时建造的3栋楼,供基建队伍办公和住宿之用,后让我们学院暂时借用,故房屋的建筑质量可想而知。”前院长李生宝在回忆录中记载了当时学院的情况。
1996年12月,学院花家地校区正式落成;1997年3月,中共民航局党校成立;2006年,中国民航安全学院成立;2006年,昆明校区划归;2019年,东校区划转。以裂变式的机构设置为牵引,学院形成了“一校二院三区”的办学格局,用大手笔书写着学院的光荣与梦想。
软件大优化,教育培训驶入快车道。学院聚焦干部培训、科研咨询、学历教育“三驾马车”,推动三大主业体系化、纵深化、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以安全培训、管理培训、公务员培训、涉外培训为重点,形成了党政党建与领导干部、航空经济与管理、航空航安与安保三大版块教学培训体系。近年来,学院平均每年科研立项100多项,年人均科研经费36.3万元,“通用航空运行实验室”和“民航数据治理与决策优化重点实验室”获批准成为民航重点实验室;学院被民航局授予民航科技创新“基础技术研究型”和“技术政策暨服务智库型”科研院所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学,而教学的关键在师资。近年来,学院始终将师资队伍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资源,坚持“引育用”并举,努力打造一支站在学术前沿、站在标准前沿、站在实践前沿,政治过硬、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在现任教师中博士96人,占比55%;高级职称获得者占比57%。获批准的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民航科技创新拔尖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5人。
跨越
当前,民航强国建设进入从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转段进阶”的关键时期。伴随这一伟大进程,学院在民航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党校姓党”的政治方向以及“一加快、两实现”的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部署,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致力于打造“一流行业党校、品质安全学院、卓越干部学院”。
注重品牌建设,深化内涵建设,为民航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打造在线教育品牌,铸造中国民航发展论坛品牌,创建花家地大讲堂品牌,以品牌立质量,以品牌创一流,以品牌铸卓越。突出党校内涵建设,2021年6月,中共民航局党校迁址揭牌,成为学院党校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升华学历内涵建设,2022年8月,“专升本”开始招生,学院实现了学历教育的历史性突破。
坚持创新发展,厚植发展根基,矢志不渝地服务民航事业发展。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群团组织工作,完善文化价值体系。以科学决策、领导示范带动推动改变单一的目标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向行政与学术双轮驱动的治理模式转变,现代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40年来,学院培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办学环境条件持续完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民航局党组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一代代学院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我们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是学院发展的根本保证,服务民航是学院发展的立命之本,师资队伍是学院发展的核心资源,开放合作是学院发展的重要路径,有效机制是学院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学院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更是引领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于剑表示,“展望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使命驱动、目标引领、动力内生,力争到2025年,培训总量(人次)比‘十三五’期间增长15%;到2035年,实现行业党员干部、中高级管理干部全覆盖,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教育新模式。”
四秩风华,薪火不息。站在新的时间起点上,学院将以40年院庆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十四五”规划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创一流,提品质,铸卓越”的信心,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开发人力、培养人才、贡献智慧,奋力谱写新时期民航科教事业新华章。(《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