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航各航空公司、机场都推出了EAP(全员心理关爱计划)项目,加大对职工特别是空勤人员的心理关爱力度。飞行员是航空公司的第一生产力,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民航安全管理部门也逐渐认识到“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在民航局近年发布的法规文件中,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强调飞行员的技术操控能力,而是强调要打造飞行员的“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作风胜任力”。
作为特殊职业群体,飞行员在筛选、学习、训练、执飞各阶段都会经过严格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优于普通人群。我国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则在入门阶段就得到了严格筛选,飞行员选拔中兼顾身心两方面因素,其中身体因素淘汰率达80%~90%,心理因素淘汰率达10%~20%。即便如此,长期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飞行员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心理疲劳等问题。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飞行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因此,笔者认为维护飞行员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完善支持网络。人作为社会性生物,和谐的群体氛围将减少个人心理问题的发生。航空运输企业要正确评估自身支持能力,并借助EAP团队等专业力量强化支持能力,创造一个友善、有效、健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以增强飞行员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重视家庭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显著影响,将飞行员家属一并纳入心理护理系统,通过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飞行员及家属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形成帮助飞行员走出心理波动、维护心理健康的合力。
发挥预警作用。对飞行员心理健康进行监测是全球性难题。目前国际通行做法有两种:英国航空在每半年的健康检查中会安排专业医生对飞行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而汉莎航空等航企采用的是专业医生随机进行心理检查的方式。在疫情下,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掌握显得更加重要。自2021年以来,围绕航空公司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调研并组织了10余期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会,编制了相关指导材料,在民航从业者心理健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疫情对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建议由行业管理部门主导,建立飞行人员心理风险预警系统,加强有针对性的抗应激性心理训练,完善与技术档案、安全档案同步的心理健康档案,用于转升级的判定参考。
开展跨界研究。飞行员队伍建设直接决定航空运输的安全和效益。为充分激发飞行员队伍活力,减少心理健康原因造成的减员减产,建议心理学者、航医专家、科研院所、航空运输企业、行业协会开展跨界研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探索飞行员在筛选、学习、训练、执飞等全生命周期的心理评估及辅导模式,帮助飞行员实现打破负面认知、塑造正性情绪、重塑心理防御、保持心理稳定的目标。
飞行员不仅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专业性强,是稀缺的高技术人才,更肩负着确保航空安全的重要使命。提高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维护好飞行力量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民航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包志丹、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