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由中国石化研发的国内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首次规模化实现将地沟油等餐余废油转化为生物航煤,标志着国产生物航煤向大规模生产迈出了坚实一步。在我国迈向“双碳”目标和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的背景下,这一消息让人们对于国产生物航煤的商业化应用充满了期待。
生物航煤是从废弃油脂、农林废弃物、藻类等生物质原料中提炼的可供航空器使用的新型燃料,其成分与传统航煤基本一致,燃烧过程中碳排放比例不变。但其原材料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炼化中的能耗外,不会额外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收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根据测算,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减排幅度超过50%。在国际上,为了保障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低碳革命和着力发展以低碳为核心的新能源技术已成为普遍共识。由于氢能、电能、核能等新能源在短期内无法普及和应用,生物航煤成为一些民航大国研究发展和商业应用的发力方向。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中国民航大力支持新兴燃料的发展和使用。2014年,中国民航局向国产1号生物航煤颁发了适航许可证;2015年,加注国产生物航煤的海南航空HU7604航班完成了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中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并成功商业化的国家;2017年,加注国产生物航煤的海南航空HU497航班完成了首次跨洋商业载客飞行。
在两次首飞之后,国产生物航煤为何没能迎来商业化应用?根本原因在于国产生物航煤成本高企、量产困难。如今,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和化工技术能力显著增强的新条件下,国产生物航煤商业化应用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一方面,在民航局年初印发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对于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和提升低碳能源消费占比提出了明确要求。由于飞机的单价高、寿命周期长,航空运输企业无法实现对现有机队的更新换代。因此,采用技术成熟度高、无须对飞机进行改造且具有良好减碳效果的生物航煤,或许会成为航空运输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也将为国产生物航煤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创造新机遇。
另一方面,技术积累是能源转型的基础。经过十几年发展,国内化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了生产技术水平跃升,具备了拓展原料来源、降低原料成本和开展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诸多利好政策和技术逐步成熟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们有理由期待越来越多的航班用上国产生物航煤,为绿色民航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韶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