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是人们到达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第一个交通枢纽,无言地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初步感受这座城市的民俗风情、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它用润物细细无声的方式悄悄传递着这座城市的魅力。近年来,各地机场积极探索,将地方特色文旅景点“搬”进航站楼,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周活动,在传统节假日营造特色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有温度的机场文化品牌。为了实现系统规划,推动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方案,民航局印发了指导全国民航推进人文机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人文机场建设指南》,明确人文机场建设要紧扣“人文关怀”和“文化彰显”两条主线,围绕功能规划、空间环境、服务行为、服务设施、服务产品、主题理念、文化表达7个方面开展建设。
打造人文机场正在成为增强人民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民用机场高质量发展和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北京首都机场外景(汪洋/摄)
当机场“撞见”艺术
早在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力打造了《哪吒闹海》《森林之歌》《白蛇传》等7幅“壁画”,被誉为20世纪的敦煌,开启了中国公共艺术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从以“拼经济”为核心的不平衡发展,走向以“拼文化”为核心的平衡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变,中国正进行着一场以文化为中心的长期性战略计划。
艺术不仅可以打造人文特色,还激活了公共文化空间,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浙江嘉兴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即市民步行10分钟,就能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北京朝阳构建“3+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围绕“博物馆之城、阅读之城、艺术之城”打造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出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上海市文旅局等携手打造“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这些城市都在试图用艺术重塑和激活公共文化空间。
当机场“撞见”艺术,前者就从一个单纯的交通枢纽变成展示人文情怀、城市精神和民俗文化的“人文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机场内设置了“蝴蝶园”“兰花园”“梦幻花园”“向日葵花园”等多个园区,机场也成为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让旅客一进入其中就感受到花园城市的魅力。此外,韩国仁川机场的韩国传统文化中心、日本新千岁机场的哆啦A梦展示厅、美国旧金山的国际机场博物馆和美术馆等都用艺术的形式塑造了机场的公共空间,让机场有了温度。鉴于这种特殊的文化体验,许多旅客在转机时会优先选择这些极具人文情怀的机场,为短暂而忙碌的旅行增添乐趣,甚至还有旅客仅为体验一把这些机场而购买了一张飞机票。
成都天府机场的三星堆墙面艺术
“以人为本”承载的温度
人文机场的建设将改善人与城市、人与空间、人与物的关系。在人文机场建设过程中,真正应当关注的是“人”,将“人”作为人文机场设计的核心,以回应不同场所的营造要求。由此,机场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建筑物,也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一切都变得可以充满活力与温度。
珠海机场曾提出“打造人文机场,让笑容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即将“以人为本”和“有温度的机场”作为打造人文机场的核心。有了“人”,机场便有了历史、记忆、传承的身份和符号,“人”是人文机场的开始,也是人文机场的对象,“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人文机场的塑造是从物态到非物态的改造,“以人为本”给人文机场注入软体的精神,保证了人文机场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有不少机场把旅客服务和员工关爱围绕“人”的本体展开营造,着力提升机场运行品质,同时将建筑设计和配套设施融入人文元素,让景观布局和室内布局彰显人文魅力,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文关怀的显现。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构人文机场,提供人本化服务,提升人文品位,才能适应民航大众化消费时代的需求,增强人民在出行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广州白云机场的“时空隧道”
移步换景的机场“艺”趣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让艺术走进公共空间,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公共空间的觉醒,亦是公共艺术的觉醒。如今,很多机场正用艺术重塑人文机场,将艺术学、历史学、文学、美学、创意学等相融合,在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和建筑艺术的载体上促进人文、历史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在艺术塑造人文机场公共空间的过程中,注重静态的布置很重要,如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此外,还应注重动态的艺术装置,如VR、AR的交互体验,用科技赋能人文机场建设。机场内的设施设置可以根据旅客的慢行空间、快行空间、等待空间分别设置不同的艺术形式,尤其像机场的休息室、公共设施等都应与设计主题相吻合,否则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物是物、景是景、人是人。此外,一些机场也会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主题活动,例如韩国仁川机场的传统文化展示、上海浦东机场博物馆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等。基于此,许多机场已经开始行动,成都机场提出“一步一景·打造人文机场”计划。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启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项目,以建设成新时代中国连接世界的“世界上最繁忙的美术馆”为目标,全面推动人文机场建设。今年,广州白云机场与广州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白云机场人文机场的建设。
在用艺术塑造人文机场的过程中,注重用现代演艺的手法表达传统的意韵,能够实现对人文机场公共艺术空间细致而整体的把握。一些机场还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艺术走出舞台、画廊和美术馆,进入人文机场的公共空间,建立人与机场共生共依的良性艺术生态空间,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形象,用艺术重塑人文机场,赋能人文机场升级。
北京大兴机场的玻璃屋顶
打造人文机场“美学时代”
人文机场的打造是从重功能、重形式到重人文、重体验的转变,亦是从实用态度到美感体验的转变。如果说以前的机场是实用主义至上,那么现在的人文机场则加入了美的意味,增加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打造人文机场的“美学时代”,首先应将审美视为终极目标,用艺术美感沁入公共空间,用美学引领公民社会。通过公共艺术塑造人文机场,提升全民文化意蕴和美学涵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呈现人文环境、历史底蕴,将“美”置于人文机场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提升审美,启迪智慧,引领大众。
打造人文机场的“美学时代”,不仅要注重美的形式,更要注重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产生移情,从而产生美感体验。此时,不分辨产生的情感是由物产生还是由我产生,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真正美感体验。
朱光潜先生曾说:“美的生活就是超现实的生活,美的体验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因此,在人文机场中,人们紧绷的心情、劳累疲惫的身体,因为这一美的事物而被释放,所有的阴霾和疲惫在这一刻全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美的沉浸、快乐的享受和对未来的期冀,由此享受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幸福感”。
因此,用“微尘中见出大千,刹那中见终古”的美学精神全面塑造人文机场的新面貌,才能全方位打造人文机场的“美学时代”。让人文机场在承担交通枢纽作用的同时,承担起提高审美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和国民素质等多项重要任务。
人文机场建设不仅仅是机场硬件的改造,更是软件的植入,而艺术就是这个软件。它将人文机场赋予历史的舞台、艺术的舞台,不仅让旅客看到这一广阔的公共空间,更赋予它文化、精神和灵魂,让人文机场在一定意义上重启。(《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荀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