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为提升电网应急反应能力、确保骨干网架安全,于2009年12月组建成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国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通航”)。作为我国唯一的航空电力作业专业平台,国网通航现运行35架直升机,拥有70名飞行员,主营基地为北京定陵机场,另建有湖北仙桃、浙江德清、甘肃白银等近10个中小型基地,常年约20个机组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作业,年安全飞行1.6万余小时、1万余架次,其在长期实践中凝练出了自身的异地运行经验——“坚持五个不飞,把住五道关口”。
认识不到位不飞 把住柔性管理关
国网通航坚持“认识不到位不飞”,狠抓组织建设和文化作风建设,切实把住柔性管理关。由于异地运行的机组超出常规监管视线和服务保障包线,国网通航意识到,抓安全运行必须首先依赖现场人员、激发现场人员、信任现场人员,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下功夫。
为此,国网通航通过“抓三个建设,强化三种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夯实安全保证。首先是抓机组党的建设。坚持“组建外出机组,先建临时党支部”。在公司党委下设党总支,负责各机组临时党支部的建设管理,临时党支部严格履行职责、发展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确保战斗堡垒“不弱化”。
其次是抓制度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制度规范是安全运行的前提依据。国网通航在公司《运行规范》《运行手册》之下,制定安全运行方面的手册和制度63部,颁发技术标准和关键业务流程127项,对安全作风和生产训练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同时,注重企业文化培育,传承“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精神,激发员工主动担当“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国网空军、三个敬畏、安全诚信”三种意识,不断向更高水平、更大目标、更实安全奋进,全力确保生产运行平稳可控。
最后是抓项目班组建设。依据公司《机组标准化管理手册》,将每个异地运行机组都按“项目”实施管理,公司任命项目经理,根据作业任务和地域特点,分飞行、机务、电力、航务、保障五大专业配备10名~17名机组成员,配置相应车辆、航油和设备;工作坚持专业人员把专业关,项目经理负责机组全面管理,对机组日常管理、生产进程、质量、安全和规范性负责,向临时党支部、分公司和项目管理中心报告工作。
验检不合格不飞 把住风险防控关
国网通航坚持“验检不合格不飞”,狠抓前出协同和任务论证评估,切实把住风险防控关。国网通航直升机年均巡线达20万公里、作业区域约占国土面积95%,各地气象、地理、空域、输电线路等差异大、变化大。把外面的情况弄清楚,把内部的条件点明白,把可能的风险评准确,才能有的放矢、预做准备、保证安全。
在机组外出作业前,国网通航按“二三四五”要诀抓论证工作。具体来说,“二个前出为前提”,即各专业协同前出到作业预设点踏勘场地的线路、地形、净空、道面、社情、交通、食宿等情况,前出到当地军民航管理部门和空管部门汇报情况、接受监察、申报计划、签订协议,外在条件允许、管理部门允许,方可向下推进工作。
“三轮评估必递进”,即年初拟制运行方案时,进行以运力与任务匹配性为重点的整体评估;月度制订运行计划时,进行以地理条件、公司运力和中长期气象预报匹配性为重点的全项目组评估;航前,进行以气象实况、设备和人员状况符合性为重点的飞行计划评估。任务风险评估发现问题,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立即禁止。
“四种方式要结合”,即论证评估要结合使用四种方法,一是飞行员和航务人员进行航图作业,二是利用公司专项研发的航图辅助决策系统进行线路空域评估,三是利用公司专项研发的电网全景三维系统进行航线障碍物评估,四是飞行、机务、航务、电力和保障五大专业进行会商评估。
“五大要素全评估”,即要对气象、地理、空域、社情和运力进行综合评估。气象包括5年来的历史气象、预报信息、实况信息等,地理包括地形、水域、起降场等,空域包括空域结构和空管指令等,社情包括民族禁忌、食宿特点、交通限号、往年青苗赔偿点等,运力包括航空器、车辆、各专业人员、作业工器具、航油航材等。紧扣每个环节,细评每个要素,深挖隐患矛盾,筑牢细数底数,实现作业任务需求与外在环境条件、公司运力资源完全适配,切实把住风险防控关。
准备不充分不飞 把住条件准备关
国网通航坚持“准备不充分不飞”,狠抓方案预案和能力资质建设,切实把住条件准备关。只有完成充分准备,才能保证异地安全运行的实现可行。
从长期角度来看,要强化能力资质准备。有序培育外载荷飞行、空中巡查、电力作业、私商照培训、无人机驾驶员培训、CCAR-145/147维修培训、OEM标准(空客、贝尔)的维修体系与授权,测绘行业航空摄影和互联网地图乙级测绘资质,绝不超能力资质外出揽活作业。针对人员层面,公司所有参与生产作业的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培训、考核和授权,未经授权或授权失效人员不得担任相应岗位工作。同时,建立各专业人员资质监管体系,对人员执照、授权资质、熟练检查、体检合格证等进行动态监控、更新及系统化管理。
从中期角度来看,要强化适航性准备。包括方案、人员和装备、设备的适航性准备。方案预案方面,专项任务按照“一单一案”,明确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常规任务按照“一单一册”,从各区域地形、气象、空域、电网环境方面,细化制定各区域作业手册及应急预案。在人员准备方面,强调排班管理,飞行专业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有飞行人员排班风险评价体系、POC机制和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值勤、备勤、休息各环节无缝衔接。在装备设备准备方面,公司对航空器、航检设备、车辆等都建立了定检机制、配送机制,年(季、月)度检修计划与生产运行计划同步制定发布,保证装备、设备与作业机组需要精准对接。
从临阵角度来看,要强化航前准备。根据飞行四个阶段的步骤要求,各专业严格实施预先准备和直接准备,对外完成通航信息备案、获得空域许可,对内在专业人员专业把关的基础上,项目经理和机长综合审核,并报调度控制大厅批准后方能组织实施。
管控不稳妥不飞 把住组织实施关
国网通航坚持“管控不稳妥不飞”,狠抓专业协同和三级运行控制,切实把住组织实施关。多机组异地运行,运行管控是关键。国网通航融合飞行、机务、运控等专业组成“大运控体系”,实施静态、动态、现场三级运行控制。
静态控制即各专业共同协作组织年度运行计划编制,组织各类任务能力、安全、性能、空域等方面的论证评估,开展地图作业、现场勘察、任务申请、技术资料准备、方案编制、资源配置、任务变更等工作。
动态控制即依托调控值班体系,围绕各类飞行活动进行任务发布、任务调配、动态监控、资源调配、运行信息收集(维护)、非正常事件处置等工作。国网通航异地运行难以依托机场,作业班组需要配齐飞行员、放行师、机械员、航检员、车辆驾驶员、保安、后勤保障员、押运员和各种装备、设备,人员的值勤期装备、设备的适航期不同步,人员身心状态和设备状况会有突变,为用足异地稀缺的“可飞日”,保证多机组同步正常运行,做好集资管理是关键,飞行专业的经验是“严守POC机制、发挥备勤潜值,善抓分公司内部调配,做好飞行部全局调剂”。静态控制接受动态控制的反馈,滚动优化调整各类计划,支撑动态控制。
现场管控即在动态控制下,依托机组组织现场任务实施和管控,主要包括以安全为核心的任务分解、现场保障、质量管控、安全管理等工作,现场管控强调“每个动作有依据、每项决策有留存、每类数据有回传”,切实把住组织实施关。
保障不可靠不飞 把住监管保障关
国网通航坚持“保障不可靠不飞”,狠抓信息系统和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把住监管保障关。保证异地运行安全稳妥,必须有坚强有力的软硬保障。
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从技术层面严把监管关。为解决低空飞行动态监控难、通信保障难、风险防控难等通用航空作业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国网通航立足于航空电力作业实际运行需要,先后研发多套信息化系统,实现可视化、无纸化,有效解决了低空飞行看不到、叫不到的难题。尤其是自建的低空飞服系统,基于GPS、北斗、4G和专网,将航空器位置数据和姿态数据、公司运力和指令等数据、起降点现场视频、民航空域数据和航行情报信息、国家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气象预报和实况信息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应用,对散布全国的航空器、车辆、人员状态进行监控,为公司和一线人员提供作业任务评估服务、飞行计划申报服务、飞行动态监视服务,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危化品和车辆监控服务、航行情报服务,及时预测飞行作业条件,预警飞行安全风险,精准监控异地运行。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从管理层面严把保障关。机组在异地运行,特别是高高原运行期间,国网通航建有包括整合机载电台、北斗和4G等形成可靠的通信导航保障体系;整合国家气象数据、民航气象数据、机组前出人员终端观测数据形成全覆盖的低空气象保障体系;整合公司基地定检、航材快送和机组航线保障力量形成全时段的机务保障体系等11大保障体系。(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振宇、凡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