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一系列国家及行业纾困政策的出台、落实以及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民航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旅客量和货邮量持续攀升,市场活力加快恢复。开航线,加航班,拓营销,提服务……在一个个机场重新开门迎客、一条条航线连通全国及世界背后,展现了中国民航勇毅前行的信心与底气,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复航进行时
疫情带来的困难是暂时的,民航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近期,在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民航业迎来了复工复产机遇期,整个航空市场活力再现。
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上海民航业拉开了复工复产序幕。《文汇报》报道,自5月16日起,吉祥航空恢复上海浦东—福建龙岩航线航班。这是上海实行静态管理后,吉祥航空恢复的首个上海始发国内定期客运航班。自5月18日起,春秋航空复航上海往返昆明航班,同时运营面向在沪学生的上海—大连航线航班。
紧紧抓住稳定向好疫情防控形势的还有烟台机场。中国民航网报道,5月18日,经过与山东航空和菏泽机场的通力合作,烟台机场开通了烟台—菏泽—乌鲁木齐航线。这是烟台机场第一条恢复运行的省内航线,也是第一条恢复运行的至新疆地区航线。在推动新航线开通的同时,烟台机场还积极与各航空公司联系接洽,有序开展现有航班的恢复工作。
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有一个机场实现了逆势发展,这就是去年通航的广东韶关丹霞机场。《羊城晚报》报道,4月26日、27日,韶关丹霞机场连续开通两条航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其中,4月26日开通重庆—韶关—湛江航线,4月27日开通成都—韶关—福州航线。面对疫情影响,韶关丹霞机场一直在努力开拓市场。据悉,自通航至今,该机场相继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南宁、杭州等11个旅游热门城市的航线,与此同时还在不断拓展航空物流市场。
在各大机场积极复航、开拓市场的同时,航空公司纷纷开通新航线,为旅客提供出行新选择。5月15日,南航开通乌鲁木齐—伊宁—成都航线,打通伊宁入川新通道。随着该航线的开通,南航在新疆的通航点由3个(乌鲁木齐、库尔勒、和田)增至4个。南航伊宁始发航线达到10条,其中飞往疆外航线8条,涉及北京、西安、南京、重庆、武汉等地。
五一劳动节前夕,海航宣布新开通38条红色旅游航线,显示了其对红色旅游市场的关注。《海口日报》报道,为促进革命老区与国内大中城市互联互通,助力红色旅游发展,海航今年夏秋航季新开通红色旅游航线38条,包括成都—榆林、广州—百色—成都、深圳—榆林、海口—临汾—呼和浩特等。
货运挖潜能
受疫情影响,航空客货运市场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航空货运需求十分强劲,成了民航业新增长点之一。《“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高效的航空物流网。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利好下,发展航空货运、打造物流枢纽成了不少航空公司和机场的首选。
近几年在航空货运领域集中发力的郑州机场,今年前4个月实现了货运量逆势增长,全货机运输量同比增长超过10%。《河南日报》报道,今年1月~4月,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22.7万吨,同比增长15%;全货机运输总量20.5万吨,同比增长10.8%。河南机场集团进一步构建“空空+空陆”集疏运体系,其中卡车航班网络通达全国90余个大中城市,集疏运货物品类由过去的单普货发展为生鲜冷链、快件邮件、跨境电商等23大类1万余种。值得一提的是,5月13日,郑州机场至上海货运直通车试运行。直通车制度对司乘人员实行闭环管理,实现“即走即解即追”,保障往返郑州机场与上海等地区的货运车辆地面交通顺畅,全力确保“货畅其流”,为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提供坚实保障。
在西南地区,一条货运航线的开通更具意义。据《成都商报》消息,5月13日,成都—西班牙马德里—巴西圣保罗国际货运航线正式开通,结束了我国西南地区无南美洲直达货运航线的历史,对提升成都航空货运网络通达性具有重大意义。据统计,目前成都双流机场已开通国际(地区)全货机和“客改货”航线37条。其中,今年1月~4月开通8条,全货机货运量达4万吨,同比增长56.2%。数据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在疫情冲击下,成都依然显示出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强大的经济活力。
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的吉林近期也传来好消息。据吉林机场集团消息,5月17日,顺丰航空一架飞机搭载着近15吨货物从杭州抵达长春,标志着长春机场继客运航班复航后,实现全货机航班复航,受吉林省本轮疫情影响暂停了两个月的正班全货机运输业务重启。
自4月以来,深圳机场国际航空物流迅猛增长。《深圳特区报》报道,仅4月上半月,深圳机场进出境货运航班就同比增长超20%;国际货站进出口货量达4.6万吨,同比增长超70%。多元通关模式、多种航点选择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助力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吸引众多国际货运航企看好深圳机场、选择深圳机场。自4月以来,深圳机场已新开国际货运航线3条。
营销新思路
近两年,民航成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局部地区疫情反复,给旅客带来了困扰。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不确定性,航空公司、机场和OTA(在线旅行平台)等相继创新营销方式,推出了不少低价游产品和优惠套餐,给旅客带来更具确定性、更轻松的出行体验。
疫情防控期间,较高的航班取消率让旅客出行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甚至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成为民航服务一大痛点。今年4月,深圳航空推出“一订飞”服务,表示在航班起飞日期3个自然日内不取消航班,若公司原因取消航班将额外向旅客赠送优惠券包。据《羊城晚报》消息,5月,深航又对“一订飞”产品进行了升级,推出了“一订飞2.0”。除了延长不取消航班日期期限、提高优惠券包额度,深航还优化了领券方式,让领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与“一订飞”类似的创新产品还有海航的“必订飞”。4月25日,海航航空集团推出“必订飞”航班服务产品,全力保障带有“必订飞”标签的航班起飞前3天内不取消,如取消将为旅客发放机票代金券。由此可见,不管是“一订飞”还是“必订飞”,其产品初衷是一致的,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旅客在购票时对航班取消的顾虑,让旅客出行更安心。
此外,5月,海航还推出了又一创新产品“轻松飞”。据《深圳商报》消息,“轻松飞”产品即不包括免费托运行李额的经济舱机票,票价更加优惠,与同舱位包含免费托运行李额的机票价格相比最高可优惠60元。“轻松飞”首次将票价与免费行李额剥离,为旅客节约了出行成本,倡导低碳环保出行。
疫情防控期间进行营销创新的还有春秋航空。河北新闻网报道,5月8日,春秋航空宣布向援沪医务工作者及志愿者赠送春秋航空爱心航旅礼包,含绿翼会员金卡、银卡、机票优惠券、行李与餐食优惠券等航空福利。此举既展现了春秋航空在特殊时期的企业公民责任,又不失为一个营销推广的好机会。
随着盲盒在年轻人群体中日益火爆,机票盲盒应运而生,而疫情防控期间的机票盲盒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中国民航网报道,4月26日~4月29日,携程联合荣耀商城推出99元“五一”出游机票盲盒,用户可以购买指定出发地、随机目的地、随机日期、指定时间范围使用的国内单程机票。盲盒涉及的目的地城市超过80个,且均为国内低风险城市,并为旅客提供了可全额退款的权益保障。
这几天,关于旅游业的好消息不断传来:5月17日,甘肃恢复跨省团队旅游业务;5月18日,山东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对饱受疫情阴霾影响的民航业来说,转机就在前方。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阶段。寒冬必将过去,春天已然来临,民航业要坚定前行信心,增强自身韧性,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贡献民航力量。(中国民航报 记者高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