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多家上市航空公司陆续发布2021年财报。总体来说,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和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多数航空公司营收惨淡,业绩表现不容乐观。不过,面对挑战,国内航空公司也在不断削减成本、升级服务、抢抓市场机遇,为“冬去春来”作准备。
业绩不佳 但有鼓舞人心的迹象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航空运输业2021年的形势依然严峻。从全球范围看,各国航空公司的经营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我国航企多数亏损、少数盈利的局面只是随了大流。
从国内上市航企已发布的2021年财报或2021年业绩预告看,春秋航空和ST海航实现扭亏为盈。前者系由于春秋日本已经出售,不再影响合并报表净利润,以及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后者则受益于主营业务减亏和重整影响。
当然,无论是否实现盈利,国内航空公司在过去一年里都受到了疫情反复和相关出行政策的叠加影响。2021年第二季度,由于国内疫情未出现多点散发,出行需求强劲,吉祥航空、山东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实现了单季盈利,吉祥航空甚至实现了2021年上半年扭亏为盈。
虽然航空运输业2021年全年的业绩表现不佳,但国内航空公司出现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迹象,如营业收入增长亮眼、经营现金流净额大幅增加、航空货运收入增长强劲等。具体来说,国航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745.32亿元,增长7.23%。其中,航空货运及邮运带来营业收入1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三成,占全年营业收入的15%。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28.9亿元,而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14.1亿元,这主要得益于2021年销售收入增加以及退票量减少。
相比之下,南航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16.44亿元,增长约1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33.7亿元,增长48%。其货邮运输收入为198.87亿元,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0%,比上年增加33.94亿元,增长20.58%;每货邮吨公里收益为2.58元,比上年增长13.66%。
疫情之下,航空货运需求强劲、运价上涨,国航、南航等国内航空公司也都抢抓机遇,继续发力“客改货”航班。国航持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国际供应链稳定,优化运力投放,2021年共执飞“客改货”航班1.6万架次。南航则持续创新销售模式,拓展仓储、电商贸易等创新业务,执飞“客改货”航班7023架次,完成货邮运输量144.2万吨。
南航还在财报中特别提到,其在2021年累计执飞了79架次新冠疫苗包机,承运1.3亿剂新冠疫苗,运量居中国民航之首。同时,该公司还调配航班320架次,协助运输受阻的广东荔枝外运,承运荔枝超过7200吨。
积极自救为“冬去春来”作准备
疫情之下,虽然国内航空公司生产经营持续承压,但他们依然积极实施经营自救,通过大幅削减成本并利用一切机会调整业务,逐步恢复运力,谋划新的市场布局,为终将到来的行业全面复苏作准备。
国航聚焦航空运输主业,全力以赴开展效益攻坚。其抢抓市场机遇,紧跟需求变化,重点打造了北京首都至上海虹桥、广州、深圳、成都双流、重庆、杭州6条国内快线;优化产品创新,实现精准营销,抓住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推出红色旅游产品,有效带动需求增长,实现增收;丰富产品,满足疫情下旅客安全出行诉求。通过不断完善航空市场布局,国航还平稳实现了首都机场“一场两区”、成都“一市两场”运行。
虽然旅客运输量远没有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但国航在服务方面不吝投入,持续升级硬件设施,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其翻修或新建了10个自营休息室,采用“凤羽5霓裳”新盖毯,推进机上娱乐系统升级。同时,关注银发群体,设置老年人专属服务柜台并提供地面引导服务,上线适老版App,提升老年人出行体验;顺应旅客需求,推出“袋你飞”产品,设计研发“红色之旅”专属机上特色餐饮,在国内50个站点上线“盒你说”餐食新品。
面对疫情形势变化,南航坚持灵活的经营策略,突出“两匹配、两加强”,即运力与市场匹配、运量与运价匹配,加强收益管理、夯实客户基础。2021年,该公司持续推动北京大兴机场枢纽建设,打造广深蓉等6条快线,在北京大兴机场的市场份额达45.9%。同时,其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广深珠惠国内始发运力份额达到38%,积极布局珠三角枢纽机场。
2021年7月28日,南航在广州白云、北京大兴、深圳宝安等6座机场创新推出了全程“行李到家”产品,成为国内首家落实民航局“行李门到门”要求和推出“航空—地铁”行李联运服务的航企。此外,南航还实现了国内客票全流程自动化处理,全渠道销售的南航客票均可在南航官方渠道自助退改,打破了原出票地退改的传统限制。
在成本管控方面,低成本航企春秋航空的表现更胜一筹。该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效率,2021年主要经营指标均有所改善,非油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客公里收益有所增加。南航则持续开展精益管控成本专项活动,采取增收节支措施1120余项,全公司逐步达成精益管控共识。面对疫情挑战,华夏航空动态管理成本费用,采取了加强资金预算管理、下调机票代理费用、降低日常办公费用等措施。
勇担责任 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尽管疫情笼罩,但航空业近两年在碳减排方面付出的努力却有增无减。这背后既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愈加重视的原因,也与资本市场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投资理念风行有关。国内多家上市航空公司在财报中都提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运行节油管控,减少航班运行对环境的影响。
国航坚持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产运行,2021年节约航空燃油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万吨。同时,国航按照“应用尽用”原则,积极推进地面电源替代APU;按照“应签尽签”原则,与境内66座机场签署了APU替代设施使用协议,实现了协议签署全覆盖。截至2021年12月,国航使用APU替代设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万吨。
在过去一年里,山东航空紧紧抓牢“双碳”目标不放松,系统谋划、通力协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提高燃油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用能水平,全年实现节油超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9万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使“绿色山航”建设更加坚实有力。
除了传统的航油精细化管理,南航向前一步,将“绿色飞行”向按需用餐服务延伸,鼓励旅客自愿取消餐食。2021年,该公司累计减少碳排放22.11万吨,引导旅客按需用餐累计节约餐食371万份。南航还为旅客开发了碳账户,将取消餐食、使用电子值机等减少的碳排放记录在旅客碳账户中,并上线旅客航班碳计算器,为旅客自愿抵消所乘坐航班碳排放做好准备。
2021年11月,厦门航空联合兴业银行推出了行业内首批“碳中和”机票,旅客可通过购票乘机践行碳减排,开启绿色减碳的空中之旅。
无独有偶。2021年12月,国航在App上推出了全新绿色出行服务“净享飞行低碳行”。旅客在享受快捷、高效航空出行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飞行里程和捐赠的方式参与植树造林等碳减排项目,抵消飞行碳排放,实现“碳中和”飞行。
其实,呼吁旅客参与抵消航班碳排放的做法,国际上不乏先例。汉莎航空、新加坡航空、芬兰航空等都推出了类似项目,而阿提哈德航空走得更远一些,其依托常旅客计划Etihad Guest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举措,还为作出“绿色”选择的会员提供奖励。
毋庸置疑,鼓励旅客加入航空公司的这场蓝天保卫战,对绿色飞行有着重要意义。不过,业内专家表示,虽然绿色低碳已经成为航空业发展的共识,但国内航空公司还是要看到差距,在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与采购、减塑行动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航空旅行越来越“绿”。(《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