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清风徐来。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后,民航各级工会亲切慰问了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民航广大女职工。多年来,女职工为民航事业快速、稳步发展,为民航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批批女性劳模涌现出来,她们带领以女职工为主力的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辛勤耕耘、创新不断,成为广大民航女职工的表率和骄傲。值此节日之际,本刊特别报道几个有代表性的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展示民航女职工的别样风采,向民航“她力量”深深致敬。
南航集团张华艺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人人皆可创新事事皆可创新
张华艺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于2017年6月挂牌成立,由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华艺技术领衔,以运行指挥中心签派中心气象团队、培训团队、资质团队为基础,是一支包含红旗班组、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及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的团队。
自2017年成立创新工作室以来,团队在气象业务方面攻坚克难,研究如何为南航运行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气象服务,研发相应的气象产品,为提高航班运行的安全、效率和效益水平提供及时、可靠、精准的气象支持。“让飞行员飞得安心顺心,为航班安全顺畅运行提供可靠的气象支持”是创新工作室愿景,也是他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在张华艺“人人皆可创新,事事皆可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团队成员积极创新,2017年研发了区域雷雨四级预警产品,2018年完成了火山灰报文监控和告警系统研发技术创新项目,2019年完成了航班剖面分析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2020年完成了南航综合气象告警平台技术创新项目,2021年完成了CMF综合预报系统技术创新项目。
各个创新项目在助力增强气象预报能力的同时,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火山灰报文监控和告警系统项目获得南航集团“五小”创新工作成果优秀奖,航路EDR颠簸探测及航班告警服务系统项目获得南航集团第一届南航创新挑战赛优秀奖,航路闪电、冰雹天气精细化预警系统项目荣获南航集团第一节南航创新挑战赛二等奖,机场天气综合告警平台建设项目被评为南航股份运指中心优秀项目等。
张华艺还积极带领工作室探索管理创新,组建了管理创新团队,在培训管理、资质管理、绩效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机制和理念创新,设计建立了专业/管理双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破签派中心员工发展瓶颈,打造学习型组织,激发员工活力,实现创新引领价值。
不论是气象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张华艺一直秉持价值创造的理念。通过气象创新产品,提升恶劣天气的监控、预警水平,增加了航班运行安全裕度,助力南航保持更长的安全周期;天气原因的航班返航备降率持续下降,2020年节约的直接备降成本约为1350万;恶劣天气大面积航延大幅减少,天气原因造成的新机长航班延误减少了95%。同时,“火种计划”“致远计划”等项目为签派团支部培养了13名团干部,也为签派带班主任团队培养了9名带班主任后备力量。创新工作室团队1人次在管理序列上升级,2人次在专业序列上升级,13人次被评为优秀教员、先进员工、四好党员等。(《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冯智君)
上海虹桥机场吴娜安捷组劳模创新工作室
以典型促发展以发展育先进
上海虹桥机场的“吴娜通道”是一条品牌通道,也是安检新技术的“试验田”。首批安检加长通道、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自助验证闸机等新系统设备都在这里首先使用。这个通道由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吴娜安捷组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通道投入使用后,工作室积极探索和优化新设备设施改造升级后的运行流程及模式,助推了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运用,有效提升现场运行效率近20%,先后助力公司节省人力成本1200余万元。
多年来,吴娜安捷组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安全为本、服务至臻为理念,聚焦旅客安全检查工作,通过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广大职工不断优化运行流程、提升业务技能、拓宽服务手段,实现了虹桥安检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同时,工作室以“吴娜示范通道”“季芳通道”等品牌通道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及人才实训基地,力争成为弘扬劳模精神的“扩音器”、解决技术难题的“攻关站”、培养人才骨干的“孵化器”以及展示安检形象的“新平台”,引领虹桥安检高品质发展。
工作室立足现场管理、业务技能、服务品质等方面,积极开展精益管理项目研究,先后开展了《如何提高开箱岗位旅客满意率》《提高现场运行效率》《岗位标准执行》《“S”形排队的效率研究》等课题业务攻关,创新推出了“十字、品字检查法”“回形、九宫格判图法”“三到位、三主动服务法”“验证手势引导法”等劳模工作法。
她们紧盯安检新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探索新技术应用,聚焦新流程再造,全力打造虹桥全流程“无纸化”乘机新模式》《自助验证系统在安检验证中的应用与作用发挥》等课题开展研究,并积极转化课题成果,使虹桥机场成为全国民航第一家经局方批准,同意以自助验证系统替代传统人工验证的机场。
工作室还致力于打造虹桥安检人才培育的摇篮:以开展课题研究与业务攻关为载体,凝聚青年智慧,挖掘青年人才;以品牌通道为实践基地,通过加强岗位标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专业化建设,提升通道成员综合素能;重点推进劳模团队先进典型的选拔培养,建立了涵盖多类别、多层级先进的人才梯队;着力优化团队人员职业发展机制,拓宽晋升通道,为青年骨干量身制订培育计划,为虹桥安检人才储备提供支撑。(《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
昆明机场陆耀劳模创新工作室
独具匠“新”巧思破局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充电宝成为旅客出行的必备产品,而充电宝上飞机又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昆明机场安检站旅检一大队副大队长陆耀名字命名的陆耀劳模创新工作室,立足旅客需求和本职岗位,真心实意为旅客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针对大额锂电池保障审批环节中易发、多发服务投诉及纠纷等痛点、难点,工作室于2021年5月着手搭建昆明机场出港旅客锂电池审批系统。该系统通过安检人员对需承运人批准运输的锂电池现场拍照、上传系统,航空公司、地服人员可远程审批、反馈结果。系统让锂电池运输各环节的检查需求及流程更加透明,达到了节约旅客出行时间,优化旅客出行体验的目的,受到了旅客的一致好评。
自2017年11挂牌成立以来,在陆耀的带领下,工作室以铸劳模匠心,圆空防安全为工作理念,以引领潮流,标杆典范作目标,争取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增倍效应,使工作室真正成为打造昆明机场安检品牌目标的强劲动力、坚强后盾。
工作室统筹开展员工技能提升行动,根据安检员在检查中易出错和易忽略的操作行为进行总结,编写成朗朗上口的“安检工作口诀”,并将现场岗位操作规范编写成册,以生动形象的流程图加深员工印象,将规范的操作形成条件反射,不断培养安检员按制度办事、按规范做事的自觉性,大大降低了员工在岗位上发生差错的概率。
工作室成员是一群设计者,将创新和想法转化成真实的设计。基于全国疫情防控需求,工作室成员于2021年2月着手研发旅客出行健康信息智能填报系统,并于同年3月投入运行。该系统是在国内健康出行系统或手机无法使用时,旅客仅需提供登机牌及身份证,就能“自动化”完成国内出行健康表(纸质版)的信息填报,有效简化了旅客出行流程,优化了旅客出行体验,更好地提升了安保管控水平。(《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
首都机场博维公司行李创新工作室
创新得效益匠心筑佳境
“为国内机场行李系统的运行维护、备件国产化、维护人员培训提供了模拟、验证和实训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的项目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工作室经过十余年良性可持续的‘传帮带’,劳模品牌效应的进一步放大,逐渐成为行李高质量运维品质的活力之源。”曾被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专家组这样评价的北京首都机场博维公司行李创新工作室,自2011年1月成立以来,秉承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匠心筑佳境的理念,致力于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备件测试、效能提升和品牌宣传。
团队由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雄领衔,主要以行李自动分拣系统运维管理为专业领域方向,2020年被命名为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工作室成立专题小组,通过大数据分析、统计学概率等技术手段提炼运行参量,建立行李系统关键链路节点设备动态数学模型;以质量管理和数据分析为利刃,科学地解决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高挑战性问题,显著提升分拣机运行效率。
面对2022年北京冬奥保障工作,工作室成立科技创新攻坚队,引导成员聚力攻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她们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做好风险防控;为后期的人员调配、资源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力保障了出港高峰日行李的平稳运行。
同时,针对北京建设两场技术共享平台的项目计划,工作室从人员建设、交流范围、交流机制、近期目标四大主题出发,制订行李系统两场技术交流方案,完善日常交流、在线支持及难点攻关三大交流机制,派业务骨干参与北京大兴机场行李系统IT系统调研及风险评估工作,完成核心软硬件设备3大类15小类,共26个风险源的识别及评定。
工作室建立“创造—保护—运用”运行机制,固化成果,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开发并推广国际民航组织认证的《机场行李系统运维主管》课程,填补了全球机场行李系统运维管理的行业空白。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在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也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9项、专利4项及民航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连续多年获得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案例奖项共计10余个,实现了高产值备件国产化替代36项,每年节约备件成本上百万元。(《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
西安机场马洁侠劳模创新工作室
发挥“头雁”作用培育创新成果
在西安机场活跃着一支女性团队,她们负责机场的动力能源安全。这支“娘子军”——马洁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2020年被中国民航工会命名为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面对西安机场越来越大的能源系统规模以及日益增长的能源用量,如何做到精细管控、节能降本,是马洁侠团队经常思考的问题。
2017年,马洁侠牵头开展信息化技术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组织搭建西安机场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场区计量数据实时采集、报表分析,从大数据和系统化角度将能源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电力供应方面,通过精准预判负荷,适时补偿供电无功损耗,每年减少电费约80万元;在空调管理方面,通过制冷系统冰蓄冷、水蓄冷移峰填谷、自来水采用谷值电价时段调水,每年节约成本约150万元;在供水方面,大力推广中水灌溉、洗车等,每年节约成本80多万元。在改革创新方面,带领完成技术创新60余项。其中,GIS地理信息技术在供电管线管理应用的典型案例获得西部机场集团公司2020年第一届“学苑杯”案例大赛二等奖。
随着航空运输高速发展,对机场供电的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西安机场3条高压输电线路长期暴露在野外,经常遭受各种外力损害。为了提升对输电线路的管控,马洁侠带领技术人员,主动研究,自主实施,采用太阳能光伏供电、无线网桥传输、高清云台摄像机组成视频监控系统,给架空线装上“眼睛”,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监控机场外41公里输电线路,实现无电费、无网费的零成本运行。自此,西安机场再未发生一起因外力原因导致的供电事件。
“马洁侠劳模创新工作室”是西部机场集团发挥团队创新精神的其中一个平台,在集团政策支持引导的土壤上,将不断鼓励广大员工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企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劳模和工匠人才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培育更多创新成果,永葆创新激情,推动西安机场“十四五”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圆满落地。(《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
中国航油刘永清劳模创新工作室
培养高素质人才严把油品安全关
“严把油品质量关”是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油华南蓝天公司刘永清心中坚不可摧的牢固信念。28年来,由她出具的油品质量检验报告从未出现过差错,无争议率达百分之百,检验差错率为零。
多年前的一天,在进口油全分析检验作业过程中,全部项目检验完成时已是凌晨2时,可刘永清在全面核查所有检验结果时,发现有一个项目的检验结果虽然符合国际规格指标,但与该油品发出时的质量合格证上的指标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该批油品全分析检验已合格,批准正常接收入库也是可行的,但刘永清认为不能留下任何疑问。她让疲惫不堪的同事先下班回家,自己则对该样品重新进行测试,在确认得出同样的检验结果后,再次用标油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检测数据百分百精准无误。
疫情防控期间,刘永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根据上级部署带领工作室检测团队,一手抓生产,一手抗疫情。面对疫情防控及油品质量风险最大的进口油轮作业,她和团队丝毫不敢松懈,始终以高度严谨的态度,完成对进口油样品的全项目分析及部分敏感项目的精准检测,有效挡住不合格油品进入航油系统,切实严把油品入库的质量关。
2016年,为充分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根据上级部署,“刘永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而成。工作室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辐射效应,集思广益,确定了以油品质量管理、分公司实验室管理、油品检测等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为主,不断摸索,开拓创新,力求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并逐步形成集群效应,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油品质量管理队伍。
5年来,工作室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核心目标,开展与业务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工作。随着工作的陆续开展,工作室于2017年7月获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正式授牌,于2020年7月被评为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工作室累计经济创效约270万元。(《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