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情服务 勇当先锋
——中国民航飞行校验中心推动铺设安全幸福“天路”侧记
“飞行校验期间,机组敬业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民航校验人的工匠精神。诚挚感谢为湖南郴州北湖机场校飞辛勤奉献的机组成员……”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民航飞行校验中心共收到20余封类似的感谢信。作为中国唯一的民航飞行校验机构,校验中心肩负着“中国民航开路先锋”的重任。全国200多座民航机场至少半年就要开展一次校验。在不同机场反复飞行,对机场相关设备进行“纠错”,飞出设备的安全范围,为航班试飞航路,是民航校验人的责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飞行校验工作既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态度,也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和操守。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校验中心将推动铺设安全幸福“天路”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为行业分忧、为用户解难,切实肩负起保障民航基础安全的神圣使命。
当好援藏先锋
助推西藏民航发展
“西藏校验飞行严谨、务实、高效,向校验机组全体成员致敬。因为你们的努力,西藏的明天会更美好!”网友“聆音察里”在校验中心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后这样留言。
这位网友所说的“西藏校验飞行”,正是阿里昆莎机场公共RNP AR程序验证试飞。阿里昆莎机场于2010年7月通航,是世界第三高的高高原机场。在通航时RNP飞行程序就是最主要的飞行程序,但均使用各航空公司客户化的RNP程序,存在飞行程序、运行标准、航路点称呼不一致等问题。机场管制人员需要准确牢记多套不同的管制程序,既影响效率,又危及安全。设计并运行公共程序是破解难题的唯一出路。
为进一步落实民航援藏工作会议精神,校验中心联合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发挥“国家队”军团作战优势,力争在高高原复杂机场的“通导监”设备校验、程序设计和优化验证中发挥中坚作用,使飞行运行环境更加安全。2021年11月12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由航科院设计、校验中心负责验证试飞的阿里机场公共RNP AR程序验证试飞成功。这座世界屋脊上的机场终于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
这只是校验中心加强“三基”建设、助推西藏民航发展的一个缩影。民航西藏区局通导处处长扎桑告诉记者,校验中心为西藏高高原机场开放和安全运行作出了很大贡献。“校飞机组长年不怕缺氧、不怕高原反应,按时完成西藏所有机场的定期飞行校验,为高高原机场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扎桑特别提到了西藏林芝机场助航灯光的投产校验飞行。“校验中心周密部署,精心选择合适的机型,专门组织机组人员培训,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21年6月27日,校验中心主任刘清贵率机组并亲自驾驶湾流450飞机顺利完成了林芝机场助航灯光投产校验飞行,改写了林芝机场无法推进夜航的历史,为老百姓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动完成这次艰险任务,飞行40多年、拥有多种机型执照的刘清贵,经民航局批准还特地改装了湾流450/550机型。“我们的价值所在就是为行业分忧,为用户解难”。他说,校验中心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民航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下大力气提升人员能力,完善补充运行资质,历时4个多月结束了林芝机场13年来没有助航灯光的历史。
当好服务先锋
帮助用户破解难题
2021年9月8日,在广州白云机场02R号跑道仪表着陆系统飞行校验过程中,校验员发现下滑测距仪(DME)在20海里以外信号强度超限,影响了设备正常开放。设备方尝试增加发射功率以及排查其他原因,信号均未得到明显改善。校验中心派出青年骨干、校验员孙志浩提供技术支持。孙志浩开发了基于软件的DME信号强度仿真平台,已经多次成功用于DME信号故障排除。
在综合分析仿真结果、飞行程序高度和历史校验曲线后,校验中心制订了天线调整方案并第一时间告知了设备方。设备方据此尝试将天线降低一定高度后,下滑DME信号强度以满足容限要求,设备顺利开放。
从发现DME信号强度超限的问题到解决问题,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校验中心校验部副主任刘书明自豪地告诉记者,设备调适通常是设备方的职责,而校验中心力争靠前服务,主动作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仅2021年,检验中心就顺利解决了4项DEM信号强度抖动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校验中心实施“校验品质提升计划”,将严把质量关与践行真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项攻关,成功掌握了破解下滑道弯曲抖动、下滑信标余隙超限、DME信号强度抖动、GPS干扰等典型问题的“金钥匙”。重庆仙女山、湖南永州等机场一批影响时间长的技术难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青岛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副部长高占华在青岛机场从事导航、灯光等保障工作30余年,深切感受到校验中心对机场设备校验提供的优质服务。他说,校验飞行有很强的计划性,但机场在运行中难免出现导航设备突发故障、急需特殊校验的情况。这时,校验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想方设法安排计划任务运力。
“我们不能让一座机场因为没有校验而关闭。”刘清贵如是说。2021年夏,南京突发疫情,南京机场在临时关闭期间赶上需要进行定期校验。“越是疫情关头,空中通道越是重要”。校验中心克服困难,采用从常州起飞赴南京作业,再回常州落地过夜的异地起飞作业模式,如期完成了南京机场的定期校验。
除确保全国200多座运输机场按期、按时检验之外,校验中心还积极安排骨干力量为新建机场执行投产飞行校验任务。高占华告诉记者,青岛胶东机场投产飞行校验工作存在时间紧、标准高、周边空域环境复杂等困难,但校飞机组用专业的技术和敬业的精神创造了校飞史上的新纪录——历时25天,空中校飞41场次、近120小时,105个校验科目全部合格,圆满完成了校飞任务。
当好创新先锋
支撑民航高质量发展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旅客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机场变得越来越繁忙,航班运营与校验飞行的冲突不可避免,与机场“约”一个合适的校验时间成了难题。
“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解用户之所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校验中心将目光转向无人机校验技术。通过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科院、中电科54所等科研院所与航空设备制造商的合作,校验中心积极推进无人机飞行校验技术研发、法规标准制定,共建校验大数据平台,打造国家级自主航空设备空中实验室。
校验中心技术标准处的宋曦彤告诉记者,我国在无人机校验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无人机真机验证试飞方面,校验中心自2017年以来在山东东营机场进行了多次试飞验证,无人机与有人机收集到的数据几乎是一致的;在无人机校验标准编制建设方面,空管办牵头校验中心具体实施建立了无人机飞行校验法规标准体系,目前已优化为12项标准。
2021年11月中旬,国际民航组织导航系统专家组第八次全体会议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宋曦彤代表中国民航就中国无人机飞行校验法规标准编制和真机验证试飞情况作了专题发言。我国成为在国际民航组织专家组层面上第一个提出无人机飞行校验技术应用概念的成员国,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专家组层面上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宋曦彤说,无人机校验具有校飞成本低、安全性高的特点。他在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国际民航组织导航专家组的高度关注,专家组希望中国民航分享更多验证试飞数据,一致同意进一步跟进中国提出的无人机飞行校验议题,并认可基于此开展相关文件修订。
据了解,校验中心在初步完成无人机校验标准编制并得到国际民航组织关注支持的基础上,将继续推进无人机机载校验系统设计和无人机载机平台定型,力争早日正式开展无人机飞行校验工作,早日实现有人机与无人机校验的互补,实现中国飞行校验技术的“弯道超车”。
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刘清贵表示,校验中心将依托国家战略,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飞行校验业务。目前,检验中心已与中航国际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其在国际市场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海外校验市场拓展。进入2022年,校验中心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最大安全和高效服务为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再立新功。(《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