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要更加广泛和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特殊群体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实现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更是我们党宗旨初心、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在5月20日~ 21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机场服务大会暨2021年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论坛上,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对机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如何更好地在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更加广泛和充分地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实现更有尊严的生活,成为参会人员关注的焦点。
以大爱消除障碍,用真情铺就坦途。本届大会适逢全球无障碍宣传日,并以“真情服务 畅行无忧”为主题。大会由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报社共同主办,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承办,协办单位为中国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办公室。会上正式发布了2021年民用机场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方案。
此外,在大会展示交流环节,一系列无障碍环境建设新技术、新工艺也得到了集中展现。
人民航空为人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新时代体现出新特点、新特征,也为民航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积极推进民航无障碍环境建设创新发展,确保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民航发展成果,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坚持四型机场建设的要求,也是着力打造人文机场的重要举措。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约2.5亿老年人,其中有4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都是无障碍设施的需求方和获益者,民航潜在服务对象数量将持续增长。
针对此问题,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表示,民航局历来高度重视运输服务工作。自2016年起,局党组落实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把真情服务作为民航工作的“三条底线”之一;连续6年组织全行业开展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坚持每年创新出台多项便民服务举措,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广大消费者的满意度持续提升、获得感逐年增强。同时,近年来,针对特殊旅客出行需求,民航局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例如,逐步完善残疾人航空运输政策、实现残疾军人和警察网络优惠购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多项举措,引起参会人士的广泛共鸣。
针对如何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无障碍出行需求,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朝认为,应建立交通无障碍发展协调机制,协商解决交通无障碍建设的综合政策问题。同时,加紧完善交通运输各领域的无障碍标准体系建设,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安全、便利出行的实际需要,推进运输工具设计、生产的规范化。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加大对提升交通运输各领域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的指导力度,明晰工作任务,探索建立交通无障碍认证机制。此外,还应组织开展从业人员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的服务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解决老年人出行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表示,质量认证工作与机场的运营、服务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关系密切,为提升机场服务质量和加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保障起到积极作用。未来,要以需求为导向,提升质量认证供给水平,使质量认证工作更好地满足机场服务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需要;以目标为导向,激发质量认证市场活力,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以结果为导向,确保质量认证工作的公信力、有效性。
提到机场建设,民航局机场司副司长马志刚表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通过回顾我国机场建设发展阶段,能够全面把握和认识四型机场建设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要在四型机场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以建设人文机场为牵引,汇聚起为民服务、建设四型机场的强大动能。同时,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抓手,完善人文内涵,把机场建设成为有生命、有温度、有色彩的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机场。
多措并举勇担当
本届大会是一次高规格和内容丰富的盛会。首日下午,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创新发展论坛正式举办。大家集思广益,分享优秀案例。
民航局机场司综合处处长刘亚伟分享了多个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案例,介绍了在供公众使用的公共交通设施中,主要的无障碍举措有消除高差、铺设导盲地砖、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配备盲文说明文字、确保轮椅使用空间、完善车辆和机身的设备等。他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品工程、样板工程”的闪光点。
在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看来,民用机场及航空运输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键领域。长期以来,民航局、各地区管理局、民用机场协会、各机场和航空公司多方协作,有力推动了航空运输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保护了残疾人等特殊旅客的合法权益。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加强与民航局、民用机场协会及各部门的合作,反映残疾人的需求和呼声,配合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加大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法治建设保障和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政策标准宣传贯彻力度。吕世明还建议探索民用机场无障碍设计和设施信息服务体系审查认证制度,提升无障碍人文服务的规范性、便利性和可及性。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副总经理郝玲从设施、产品、服务三方面介绍了大兴机场无障碍实践。大兴机场投运至今已一年有余,无障碍实践得到了中国残联的高度评价,被列为全国首次无障碍设施设计十大精品案例榜首。她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代表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关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大兴机场将始终秉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以更高质量的设施、更人性化的产品、更高水准的服务推动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让每一位旅客乘兴而来、尽心而归。
参会代表还现场参观了大兴机场的无障碍环境和人文机场建设情况,对其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北京首都、重庆、深圳、厦门等4家机场代表还围绕老年人便利出行无障碍服务进行了优秀案例介绍。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王瑞萍表示,将通过机场无障碍设施和服务团体标准的发布与推广应用,努力消除机场无障碍服务的难点和痛点,推出更多运输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精品;通过推进老年人便利出行服务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满足旅客的消费需求,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障碍环境和旅客体验,让民航特殊旅客充分享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真情服务显真心
中国民用机场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和中国机场服务大会是一个开放、共享、坦诚、务实和具有建设性的平台。在各方的积极参与下,这个平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内各个机场都是这个平台上真正的主角。
机场建设要始终把旅客放在突出位置,践行真情服务,增强机场建设在规划设计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能力,要舍得下功夫,舍得投资,在空间、环境、文化和服务品位等维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质量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中国民用机场的责任担当,是中国机场服务的靓丽色彩。
对此,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代表39个千万级机场向全国同业发出《中国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倡议书》,倡议做好顶层设计,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融入四型机场建设的各个方面;践行真情服务,充分彰显人文关怀,打造中国机场无障碍服务品牌;推动科技创新,共建共享智慧无障碍。此外,在大会展示交流环节,一系列无障碍环境建设新技术、新工艺也得到了集中展现。
除发布《中国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倡议书》外,民航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在会上宣讲了《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行业标准,分享了国际优秀案例;民航局消费者事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民航无障碍服务趋势研究成果;中国民用机场协会负责人对《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专项设计和设施认证规范》作了解读,并将发布航空旅客服务团体标准。来自民航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全国无障碍专家委员会以及民航企业、科研院所的嘉宾围绕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传授先进理念,介绍精品案例,解读设计导则,分享建设经验,交流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为我国运输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引领方向、开阔视野和指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实现和社会体制的日趋完善,“一个都不能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目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民航人的真情付出,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也诠释了中国服务的价值追求。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航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创新发展,更好地践行了中国民航的初心使命。民航系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推动、人人呼吁、人人共享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新格局,积极有序推进民航无障碍环境建设创新发展,以最大努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民用机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郭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