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零时,在成都双流机场的停机坪上,整齐地停放着不同航空公司的飞机。这与往日空港的繁忙景象大相径庭。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首个春运,双流机场航班日均起降700架次左右,较去年春运高峰少了三成。
尽管如此,双流机场飞行区管理部的工作却没有因为航班量降低而减少。由于维护面积并未缩小,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高峰期无法开展的工作,他们反而变得更加忙碌。从9时上班,到第二天9时下班,场务、助航灯光、鸟情防控等各个岗位上的机场人在完成正常工作的同时还勇于创新,提高保障效率,确保2条跑道、8条滑行道、近30公里围场道以及11000余套助航灯正常运行。
当天2时许,搭乘飞行区管理部巡检车队的车,记者进入了双流机场东跑道。在一片寂静中,迎着窗外的风,车穿过绿色、蓝色、黄色、红色灯光纵横交错的星海,沿着东跑道北头一路向南行驶。
抵达南头飞机接地区域,车停了下来。跳下车,踩在跑道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鞋底与跑道表面的接触。这是飞机在降落时,轮胎摩擦跑道留下的胶印。不远处,身穿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的场务工作人员正在指挥专用车辆对胶印进行高压冲洗。身后,一辆清扫跑道外来物的冷吹车缓缓驶过。巨大的鼓风声和高压水冲击地面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原本安静的跑道变得热闹了起来。
这时,透过巨大的噪音,传来一声高呼:“这边在换接地灯!”记者闻声查看,原来是助航灯光部的工作人员发现一盏接地带灯坏了,正在更换新的接地灯。从检查线路,安装新灯,到拧紧螺丝,工作人员一气呵成。得知他们即将对坡度灯进行巡检,记者果断上了他们的车。因为坡度灯十分重要,能够为机组降落角度提供目视助航参考。
在坡度灯附近,记者与3名工作人员一起摸黑走到草坪上。工作人员徐成昊一边打开坡度灯的铁皮盒,一边说:“主要检查线路连接是否完整,自带仰角是否正确,盒子里是否清洁。”然后,在头灯照射下,他探头对线路、清洁展开检查。确认无误后,他取出角度测试仪,轻放在铁皮盒一侧的预留平台上。确定测试仪水泡在中间位置后,读取刻度上的度数——3度14分。随后,徐成昊与同事抬起铁皮盒小心翼翼地盖好。参加工作仅1年多的徐成昊感叹说:“主降方向的4盏坡度灯仰角只能有1分的差距。动作一大,一用力,就会前功尽弃。这活儿必须干得又精又轻,安全第一啊!”
回程的时候,记者特意跟着场务车巡视了一段西跑道。3分钟的时间,车辆沿着跑道中轴线走过半程,工作人员目视检查中轴线附近的外来物。杨静说:“这是对我们视力和专注力的极大考验。一旦发现问题,我们要第一时间派人处理,确保运行安全、高效。”
对场务人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应对特情。9年来,杨静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休息的时候,他能在呼叫频繁的对讲机中“打盹儿”,在听到“场务”两个字时瞬间清醒。这是骨子里透出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
当场务车回到场务基地时,时钟指向3时20分。当天场务车上唯一的一位女员工、藏族姑娘达瓦娜联快步走向基地办公室,她还要赶着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查看巡视车录像。而此时,鸟情防控岗位的工作人员还在飞行区忙碌着。
对于飞行区管理部每一个人来说,昼夜颠倒的工作与生活是日常。在飞行区里,他们既感受过成都冬日里刺骨的夜风,也感受过烈日炎炎下的热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从事着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每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与风为伴,与寂寞为伴,守望每一架飞机起落安妥。(《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