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海拔3569米,稀薄的氧气经常让人彻夜难眠。
这里日照强烈,紫外线轻易地就能在人脸上留下灼烧瘢痕。
这里资源匮乏,吃口新鲜的水果、蔬菜都不是件容易事儿。
然而,却有一群民航人长期在这里驻守,为飞机提供“血液”,保障着万千旅客的出行平安。
2月11日,农历大年三十。记者来到西藏拉萨,走进中国航油西藏公司,与就地过年的航油员工一起欢度这个别样的春节。
公司的院子里,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高原的蓝天映衬下格外鲜艳;员工宿舍楼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有3个大字——高原家。

在珠久的带领下,几个年轻人率先跳起锅庄舞。
壹
8时30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到拉萨。
闹铃响起,藏族小伙儿珠久迅速爬起来,洗了把脸,特意穿上了藏服,走出宿舍楼,张罗着要贴对联、挂灯笼。他的搭档——汉族小伙儿鲁利——拿来了春联和灯笼,找来梯子,在一旁帮忙。两个人年纪相仿,都是“90后”,也都是飞机加油员。
“一,二,三!”大红灯笼应声而起,挂在了员工宿舍楼前“高原家”牌子的两侧,与院里的五星红旗遥相呼应。“今年是我第三次在这儿过年了。对我而言,这里就像家一样”。说话的正是挂灯笼的鲁利,他的父母、妻儿都在四川老家。
“鲁利,新年快乐!”“珠久,扎西德勒!”宿舍楼前慢慢聚集了一群同事,他们一边帮着忙,一边互相拜年。院子内的喇叭开始响起藏族的喜庆音乐,一会儿大家要来跳锅庄舞。
“我们每年都会跳锅庄舞,‘锅庄’的意思就是圆圈,代表着我们团团圆圆的”。珠久用手捋了捋自己的藏服,显得格外精神。他拽上鲁利,又拉来几个藏族姑娘和小伙儿,率先在楼前跳了起来。
尽管还是早晨,但年味儿渐浓。食堂里的员工已忙得热火朝天——菜板上响起咚咚声,各式的饺子馅已准备就绪;高压锅发出滋滋的声响,香喷喷的牛肉不一会儿就能出锅。
跳完锅庄舞,珠久一头扎进了食堂,洗菜、剁馅、擀皮……干得像模像样。“高原与你们那儿可不一样,我们这儿煮饺子必须用高压锅!”

包饺子,过年啦!
食堂里,桌上的年货琳琅满目。早在几天前,大伙儿就抽空去市内采购了。花生、瓜子一盘又一盘,各式饮料堆成了小山,糌粑上铺着的糖果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国家政策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记得公司刚建成那会儿,大年三十能吃顿饺子,大家就开心坏了!”食堂的大厨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上菜喽!”珠久喊着。不一会儿,菜品出炉。炖牛肉、煮羊排、熏腊肉摆满了一桌子,冒着热气的饺子也被端上了桌,在盘子里直打滑。
“每年农历除夕,都会有同事在公司留守保障。今年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外地的同事们也都留下来了”。
“咱们这顿年夜饭真香,比以往热闹多了!”大家边说边笑,边吃边闹……
“可不是嘛!机会难得,我们的藏历新年也在这会儿,正好与春节一起庆祝!”珠久特意强调了一句。
“来!举起杯子,看镜头,我给大家照张相!”
“新年快乐!扎西德勒!”
咔嚓一声,一张全家福诞生了。对他们而言,家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远在天边,近在心里。当他们转身离开家的时候,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家。

本报记者(前排右三)与高原航油人共迎新春。
贰
18时30分,飞机落地,拉萨贡嘎机场又迎来了一拨回乡人。航站楼外的接机人目光焦灼,等待着与亲人团聚。
此时,珠久和鲁利刚收拾好出门,从航油公司开车前往机场内的航空加油站,继续工作。
驱车上路,抖擞精神。他们从“家”到机场,旅客从机场到家,在农历大年三十的夜幕下,上演着方向截然不同的迁徙。
来到航空加油站,珠久和鲁利与交接班的同事互相拜年。值班室不大,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站几个人就把房间撑得满满当当。墙上挂着好几个显示屏,上面全是航班和油库的各项信息。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尽管珠久和鲁利已全副武装,穿了棉衣、棉裤、羽绒服、毛袜、棉鞋、反光背心,装备好了耳塞和对讲机,但走出温暖的房间,一阵冷风吹来,还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打哆嗦。
按照要求,开始准备工作。
绕车一周,检查飞机加油车的情况。
将运输管连接到车上,传输航空油料。
填写信息单,准确记录供油信息。
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珠久和鲁利都不敢马虎。准备好后,他俩打开车门,一口气爬上了比人还高的座位。“给飞机供油对时间要求很严格,决不能因航油问题导致飞机延误”。加油车启动,驶往机坪,鲁利长舒了一口气。
“我们的工作就是给飞机加油。”珠久说。别看他说得轻巧,但这活儿一点儿也不简单。几十个操作阀门,上百个数值测点,每个测点都对应着温度、压力等,还有各自不同的参数。对于这些复杂的数据,他们要熟记于心。机场的工作人员都称他们是“天路航油铁军”,是脱下军装的“军队”,是驰骋在陆地的“空军”。
路不远,几分钟后,加油车已停到需要加油的飞机旁,两个小伙儿赶忙跳下了车。珠久手拿灯光棒,跑到车前指挥;鲁利攀着升降梯,打开飞机加油阀门,将加油管道接口连入飞机……藏族的珠久、汉族的鲁利,就像一对亲兄弟,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动作娴熟,给夜晚的飞机注入了“生命源泉”。
天色越来越深,飞机起飞。远远的天边,烟花腾空而起,绚丽多彩。
“现在,航班多了,西藏地区开辟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运距最长的航油补给线,开通了高原空中飞行的大通道。”鲁利说,“与老一辈高原民航人相比,我们吃的这点儿苦算不上什么。”

珠久和鲁利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像一对亲兄弟。
叁
22时,航空加油站休息室迎来了一拨特殊的“客人”。
“饺子来了,饺子来了,大家快来吃饺子!”
话音未落,房间的门已被推开,原来是公司同事为一线航空加油员送来了饺子、水果。没有完整、热闹的年夜饭,少了过年的仪式感,就像普通日子里的家常便饭,但一线民航人早就对这样的年夜饭习以为常。
打开装着饺子的塑料盒,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大家挤在航空加油站的房间内,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唠着家长里短。“每当给飞机加油时,看到飞我们成都的航班,就特别想上去”。鲁利一边说着,一边夹起饺子,在满是红油的蘸料里涮了下后一口塞进嘴里。珠久看在眼里,他知道,鲁利此时吃的不止是饺子,还有家乡的味道。
“你都3年没回家过年了,明年我们换个班,一定让你回去!”珠久拍了拍鲁利的肩膀。
提到这事儿,鲁利对家人有着说不出的愧疚,但他知道珠久也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珠久的家在昌都,虽然就在西藏,但也是难得回趟家。每当想家的时候,他们只能通过手机视频看看家人。
“谁不是父母生的?谁不想家?”珠久喃喃地说。但是,“这是职责所在,飞机飞到哪里,中国航油就保障到哪里”。珠久和鲁利从加入航油队伍的那一天开始,初心从未改变。高原上的航空加油站虽然缺氧,但不缺咬牙坚持的劲头;虽然日照强烈,但不缺温暖人心的微笑。

看到视频中的妈妈,鲁利更想家了。
吃完饺子,走出房间,鲁利想给妈妈打个电话。他找了个无人的角落,举起手机,打开视频通话,看着镜头不停踱步,直到电话接通。
“妈,你在家干啥子呢?”
“看电视哩!”
“妈,我在这里挺好的!你和爸爸多注意身体。”
“晓得。你好好工作,家里没啥子事。”
听到熟悉的家乡话,鲁利一下子红了眼眶。但看到家人安好,他又揉了揉眼睛,破涕为笑。
珠久和鲁利,只是高原民航人的缩影。正是无数个“珠久和鲁利”,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顶风冒雪,薪火相传,使天堑变通途,让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尽可须臾飞越。他们用坚韧与执着、热血与青春,在自然海拔亘古不变的青藏高原,不断刷新着精神高原的海拔纪录。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走进中国航油西藏公司,大院里的12个大字格外醒目。珠久和鲁利,以及航空加油站的所有一线加油员,都是这12个字的践行者。

山河远阔,万家灯火。“一条交通线,也是连接亲情与爱的生命线。”珠久说,“总得有一些后浪,奔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郭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