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 通讯员郭志帅 报道:在民航产业链中,机务维修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基石,是航空保障服务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以来,我国飞机维修企业抓住行业发展机遇,顺势而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形成先进、可靠、经济的技术保障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世界民航维修业的“中国品牌”,成为推动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
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构建大产业。我国民航运输业起步较晚,飞机维修能力建设主要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引进,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范围。近年来,国际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给飞机维修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伴随着国产C919飞机实现首飞,首批ARJ21客机同时交付国内三大航,为我国MRO(发动机维护、维修与大修)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弯道超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提升维修工程能力,占据未来新机型维修市场地位,争取市场话语权;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推动产业重组,力争培育出综合维修能力领先、工程技术水平一流、拥有显著国际竞争力的中国MRO。
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积淀技术创新力量。针对科技创新工作,民航局提出了“三出四型五基地”的发展思路。“十三五”以来,我国民航维修业在数字化维修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家以航企为背景的MRO建立起数字化维修平台体系,为数字化维修技术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譬如,南航与中国民航大学合作成立了民航局维修工程技术中心,双方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议,共同制订研发合作计划,开展APS维修工程管理、辅助动力装置维修、复合材料结构维修等多个合作项目,促进我国机务维修领域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给维修产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力量是源头活水。机务维修工作是保证飞行安全的基础,其涉及专业面广、工种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这些特点,决定了机务维修人员需要长期扎根企业一线,发现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和热点。随着航空器维护技术的迭代更新,维修人员还要具有电子学、复合材料、机器人以及人/机界面等信息技术能力。MRO必须重视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深度维修人才,给予机务人才相匹配的激励和发展机会,拓展个人成长空间。
“十三五”期间,我国飞机维修业推进资源整合,改革监管方式,实现了维修企业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降本增效,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打破技术壁垒,开发新兴业态,拓展业务范围,针对存量和增量机场布局维修能力,开启国产大飞机维修市场,扩大产业影响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拳头”力量,打造工程技术资源平台,拉动全寿命维修、数字化维修发展,通过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疫情之下,“客改货”等业务大热,国际合资合作受到限制,国内飞机维修企业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纵向产业链上的业务协同,将更多维修工作量锁定在自有维修实体内。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之年。我国飞机维修企业将更有自信、更加自豪地拥抱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