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航业更是一度陷入寒冬。然而,面对灾难,中国民航从没有退缩过。在疫情暴发之初,中国民航逆行而上,一边驰援武汉一边接回海外同胞,抗疫路上到处都有民航人的身影;进入春季,中国民航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海外处处飞过中国援助的航班;紧抓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中国民航一路守好国门,一路创新发展,在加强智慧建设和提升服务品质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回顾2020年,放眼全球,中国民航可谓“一枝独秀”;勇敢、担当、战疫、领跑、感动、扶贫、智慧……这些点赞民航的关键词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全球赞叹中国民航表现,网友一再被中国民航感动。
使命必达 冲在最前
2020年2月7日,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央视新闻上播出了一段令全国人民感动的机长广播:“各位尊敬的白衣战士,大家好!我是本次航班的机长,很荣幸能和大家并肩作战。我们全体国航机组人员将以最高的敬意执飞这次包机,因为有你们在的航班一定是飞往春天的航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你们不顾自身安危,勇往直前,在奔赴武汉的逆行中闪耀着天使般的光芒,有幸与你们同行,我们感到无比荣光……相信我们在这次与全国人民共同攻坚的战役中,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你们加油,为中国加油!道声珍重,期盼凯旋。待到春暖花开时,万米蓝天共览大好河山!”
当日,国航派出两架包机,运送由668名白衣天使组成的医疗队驰援武汉。机长广播被央视新闻报道后,各大网站、客户端都予以转发,得到了上万网友的点赞和留言。网友们纷纷在北京日报客户端留言:“这个声音好好听,万米蓝天共览大好河山!”“感动,致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加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容易被感动,容易哭。”“中国民航,好样的!”
国航的此次行动只是35家航空公司执行上千次疫情防控保障任务的一个缩影。民航作为人口流动和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前沿阵地,是全国疫情防控总体战的重要战场。在疫情防控期间,民航系统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行业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工作,全力保障紧急运输“空中生命线”畅通。
据中国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1日,中国民航共组织35家国内航空公司执行疫情防控重大运输保障任务1281架次,运输人员14.66万名、物资5137吨,累计接运医护人员7.3万余名。其中,执行接运滞留海外公民任务254架次,接运54621名中国公民回国;执行接送援外医疗队任务39架次,运送援外医疗专家组和工作组576人次、防疫物资205吨;执行外交部健康包运输任务116架次,向美、英、日、韩、俄等25国运输健康包物资808吨。同时,截至2020年12月20日,民航局已累计向中外航空公司发出熔断指令140次,取消国际客运航班272班,有效防止了境外疫情输入。此外,根据疫情不断变化的形势,民航局发布了6版《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并与多个国家的民航主管部门分享。
中国民航的责任担当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形象。《环球时报》近日报道:塞尔维亚航空公司飞行员斯维提斯拉夫·弗拉尼奇因新冠肺炎去世。他执飞的飞机,曾为塞尔维亚带去首批援塞的中国专家。2020年3月,接受塞尔维亚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一到中国的机场,看到机场工作人员非常有秩序,非常友善,这让我很惊讶。非常高兴,能执行如此有挑战性的任务。”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公使衔参赞李滨日前表示,东航积极协助3批中国专家组赴意支援抗疫,先后组织近40班货运包机,打造了抗疫“驼峰航线”,用担当和使命助力中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
复产复苏 全球最快
《北京日报》2020年12月28日报道称,中国民航业在全球率先触底反弹,自第二季度以来,行业生产运输规模稳健回升。11月,民航国内航线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3.5%、93.8%、94.0%,各项指标恢复程度全球领先。
数据可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例来证实。
2020年7月的一个周六晚上,来自上海的小郭和好友各自捧着一碗牛奶鸡蛋醪糟,站在人头攒动的甘肃兰州正宁路夜市中大口地吸溜着。一张东航“随心飞”机票,让原本远在上海工作的他们,同兰州的特色美食搭上了联系。
面对疫情冲击,东航、南航、海航、春秋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创新机票销售方式,相继推出“随心飞”“无限飞”等优惠机票产品。央广网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仅东航一家“随心飞”就带动约270万人次出行。第三季度国内日均航班量已从疫情暴发期间最低谷的200班恢复至2600班,国内航班量达到日常水平的95%以上。一张张“随心飞”机票有效破解了航企运力严重限制、需求急转直下、现金流紧张的现状,释放的综合效应为激活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强劲动力。
中国民航的“领跑”受到了国际民航的关注。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因中国国内旅行的恢复速度快于其他国家,中国航企的复苏可能也会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航空公司。德国法兰克福飞行者网站(Frankfurkflyer.de)2020年8月20日发表文章称,由于疫情防控的成功,中国民航旅客量有望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比国内客运表现更加突出的,是我国国际货运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交通报》报道: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完成国际货邮运输量199.9万吨,国际航线全货机起飞2.9万架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1.4%。
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国际货运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努力稳定供应链。民航局通过建立绿色通道、简化货运航线航班审批手续、鼓励“客改货”航班等措施,有力支持国际供应链保通保运保供。2020年8月,民航局首次出台《货邮飞行航班时刻配置政策》,根据机场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航班时刻供需矛盾程度,实施分类量化和差异化的货邮飞行航班时刻配置政策,进一步提高货邮飞机日利用率和机场货邮服务设施设备利用率。2020年8月24日,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印发《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结合疫情防控中我国航空货运体系暴露出的问题,重点就提升综合性机场货运设施能力和服务品质、稳妥有序推进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建设、全面提升航空货运设施使用效能等方面出台多项举措。
新冠肺炎疫情不会阻断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航空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国家与地区。不但这一事实没有改变,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劲头反而更强劲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20年11月如期召开。据《新民晚报》报道,在进博会开展首日,东航共签约2个航空大单,总金额超过11亿美元,占东航本届进博会所有线上线下签约总金额的83%,创历史新高。据《中国日报》报道,南航与14家在各自领域处于国际一流水平的供应商,签订了涵盖飞机发动机航材、发动机维修服务、特种车辆、机上饮品等领域的16个大宗进口采购项目,总金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另据澎湃新闻报道,长龙航空与CFM签署的新一轮飞机发动机订购及维修服务协议价值高达6.36亿美元,这比长龙航空上届进博会4.77亿美元的采购单手笔更大。此外,还有多个航空大单引人瞩目,包括多彩贵州航空与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签订协议价值总额达810万美元的APU包修服务协议,海飞特直升机公司与空中客车直升机签署订购的两架H125和一架H135直升机,西安航空基地交易分团签订的约8000万元直升机项目和3亿元项目入区合同等。
智慧建设 步伐最稳
2020年12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上海防疫27天——科学研判,精准防疫》,讲述了自11月9日发现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后,上海是如何如何快速有效监控疫情并打造“医疗救治闭环”的。在节目中,记者完整体验了一次境外人员的机场出关全流程。在周密细致的闭环管理模式下,截至12月10日,上海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1041例,却没有出现因境外人员输入导致的社区传染病例。
上海浦东机场作为我国各地机场疫情防控的典范,代表了中国民航处理突发事件的智慧和能力。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各个领域都是挑战,均无经验可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民航全力筑牢疫情防线,为全球民航携手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民航多措并举,严格外防输入,为守住国门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和民众的认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民航局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向多个国家、地区介绍中国民航疫情防控经验。“中国民航的工作文件在国际民航组织讨论中受到了高度评价,希望中国民航的有效经验,能够让更多的民航当局、更多的旅客、更多的航空公司受益。”民航局飞标司司长朱涛介绍。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智慧民航建设步伐的加快,民航智能化水平可谓日新月异。2020年,一批黑科技的应用不仅大大方便了旅客乘机,也使疫情防控更加安全、高效。
据澎湃新闻日前报道,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积极打造“数字+民航”新生态圈,携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开展新型5G智慧机场战略合作,积极推进机场区域5G信号无缝覆盖。此举将为美兰机场打造智慧机场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安检便利性的相关举措历来备受旅客关注。据央广网报道,2020年12月,深航推出的“安检内线上改签”业务成为民航加强智慧民航建设的一个实例。深圳机场每日平均有30位~50位漏乘旅客,以往有改期需求或漏乘的旅客,必须出安检后,前往柜台排队重新办理退改和值机手续,再进入安检隔离区候机。该服务推出后,遇到此类情况,如果没有托运行李,旅客可使用“安检内线上改签”服务——在安检内通过深航服务小程序,3分钟即可完成改期与签转的办理,不必重复折返安检区。
新浪财经记者报道,东航于2020年8月在北京大兴机场推出无感通关新举措“One ID”,在原有的“一证通关+面像登机”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机场、安检等单位的数据互联互通,简化操作,实现了全流程无接触自助“刷脸”式乘机。
2020年5月,《北京青年报》报道了民航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试点航线试点成功的消息。通过该系统,旅客可实时查询行李值机、装载等关键节点信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未有任何国家能够实现全民航业的行李全流程跟踪。根据“三步走”战略,2021年底全国千万级机场间国内航线将实现行李全流程跟踪,2025年底将实现国内航线全覆盖和国际航线有突破。“中国民航太赞了!疫情没有阻碍创新的脚步。期待系统早日上线。”有网友在北京日报客户端这样留言。
2020年,中国民航在扶贫上的表现亮点频现,网友关注的2020年民航扶贫工作以《新疆日报》12月26日《新疆于田万方机场投运》及中新社《新疆“骑毛驴去北京的库尔班大叔”故乡正式通航》等报道为结束点。据《封面新闻》(北京日报新闻客户端)报道,民航局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有:行业扶贫、定点扶贫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和策勒两县以及对口支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三项主要任务。这座民航局定点扶贫机场的投入运营,为中国民航2020年精准扶贫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放眼全球,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困难,中国民航积极应对、迎难而上;面对未来,中国民航智慧十足、充满信心。
2021年,严寒必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
